(图片来源:东方佛都)
正值暑假旅游旺季,高温天气持续不断,城市仿佛被放进了巨大的蒸笼,每一丝空气都弥漫着燥热。在这样的时节,听闻乐山不仅有举世闻名的乐山大佛,还有一处天然避暑胜地 —— 东方佛都地宫,我便迫不及待地踏上了这场清凉之旅。
抵达乐山,炽热的阳光像无数根灼热的针,刺得皮肤生疼。踏入乐山大佛景区时,即便有绿树成荫,也挡不住蒸腾的暑气。沿着蜿蜒的山路前行,没走几步,额头上就沁出了密密麻麻的汗珠,顺着脸颊往下淌,刚擦去一波,新的汗珠又接踵而至。脚下的石阶被晒得滚烫,连穿在脚上的鞋子都仿佛要被烤化,每一步都走得格外沉重。远处,乐山大佛在葱郁的山林间若隐若现,可炙热的空气让那份期待中多了几分煎熬。
终于,乐山大佛完整地出现在我眼前。它依山而凿,临江危坐,头与山齐,足踏大江,双手抚膝,体态匀称,神势肃穆。在烈日的暴晒下,大佛的岩石表面泛着刺眼的光,周围的空气仿佛都在扭曲、发烫。尽管酷热难耐,但大佛前的游客依旧络绎不绝,大家纷纷躲在仅有的几处树荫下,一边擦着汗,一边被这千年古迹的磅礴气势所震撼,匆匆拍照留念后便赶紧寻找阴凉处。我站在大佛脚下,仰望着这尊历经千年风雨的巨佛,没一会儿就觉得头晕目眩,脸颊被晒得通红,心中的敬畏之情也被这难耐的酷暑冲淡了几分。江面上偶尔吹来一丝微风,带着江水的湿润,可刚拂过脸颊就被热浪吞噬,那片刻的清凉转瞬即逝。
实在抵挡不住这高温,我便赶紧朝着东方佛都走去。东方佛都与乐山大佛同在乐山市凌云九峰,同属世界 “双遗产” 范围内,辖林地面积千余亩,是 1994 年落成开馆的国家 4A 级旅游景区 。它的诞生有着特殊意义,唐代时凌云九峰 “峰各有寺”,但唐武宗灭佛及抗元战火让四峰的佛寺惨遭毁坏。如今的东方佛都正是循着唐代遗迹恢复旧貌,力求保留唐代原有的山林风貌,依山取势、高低错落,营造出林隐千佛、洞中百窟的奇妙景观,同时也是乐山大佛佛文化的精彩延伸 。
还未走到东方佛都地宫入口,一股带着凉意的风就从洞口涌了出来,像一只温柔的手轻轻拂去了身上的燥热,让人瞬间精神一振,仿佛是地宫在热情地召唤着被暑气折磨的人们。走进地宫,那股清凉瞬间将人包裹,与外面的酷热形成了天壤之别,夏日的燥热被彻底隔绝在外,这里温度宜人,凉爽舒适,简直是大自然赐予的天然空调房。身上的汗水很快收了回去,紧绷的皮肤也舒展开来,连呼吸都变得顺畅了许多。
地宫的入口处,四尊高达 9 米的巨型天王像威严地矗立着,仿佛在守护着这片神圣的领地。南方增长天王手持宝剑,剑身寒光闪烁;东方持国天王怀抱琵琶,似有悠扬乐声即将流淌而出;北方多闻天王手执宝伞,伞面纹路清晰;西方广目天王臂缠灵蛇,眼神犀利。他们的盔甲上纹路细腻,肌肉线条充满力量感,每一处细节都展现着工匠们的精湛技艺。在昏黄灯光的映照下,天王像更显庄重肃穆,让人不敢直视。这些天王像的雕琢,凝聚着四川美院老教授们的心血,他们以深厚的艺术功底,将传统与现代雕刻手法相融合,让这些佛像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灵动与鲜活 。
继续深入地宫,一尊高达 33 米的释迦牟尼坐佛映入眼帘。佛像依天然山石雕刻而成,面容慈悲祥和,双目微垂,仿佛在俯瞰着世间众生。当光线透过洞顶的裂隙洒落在佛像身上时,形成了一道道奇妙的光影,让人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我静静地站在佛像前,感受着那份宁静与祥和,心中的浮躁也渐渐平息。周围的游客们也都放松地漫步着,不再行色匆匆,大家低声交谈着,享受着这份难得的清凉与惬意,生怕打破这片宁静。这尊巨大的坐佛,仅是东方佛都众多精美佛像中的一员,整个景区内大小佛像万余尊,其中不乏世界最大洞中站佛药师佛雕像,更有洞外巨型卧佛这般的震撼之作,其全长 170 米,以摩崖石刻雕像为主,巧妙地利用自然山体延伸,依山取势,呈现出无与伦比的壮观景象 。
在地宫里漫步,除了震撼人心的佛像,还有许多精美的浮雕和壁画。墙壁上的浮雕讲述着一个个佛教故事,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动作神态各异,仿佛将历史鲜活地呈现在我们眼前。壁画上的色彩虽然历经岁月的洗礼,但依然鲜艳夺目,每一笔每一划都蕴含着古人的智慧和对佛教的虔诚。这里的浮雕与壁画,是现代艺术家们对传统佛教艺术的致敬与创新,他们在创作中参考了大量古代佛教艺术资料,同时加入了自己对佛教文化的理解与感悟,使得这些作品既传承了千年佛文化的神韵,又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
在这炎热的夏日里,东方佛都地宫不仅为游客提供了一个清凉的避暑港湾,更让游客能静下心来领略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和现代艺术家们对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当我走出地宫时,暑气再次袭来,那熟悉的灼热感让我更加珍惜在地宫里的清凉时光,心中那份清凉与震撼却久久难以消散。这次乐山大佛与东方佛都地宫之旅,无疑是一次难忘的夏日避暑之行,让我深刻体会到,在酷热的天气里,东方佛都地宫这天然空调房般的存在,是多么珍贵的馈赠。(实践派)
编辑:楚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