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古城的青砖黛瓦间,五声五韵的深情漫过街巷;军歌嘹亮的长风皓月里,五十五年的赤诚刻入年轮。8月5日,当阎维文先生携满袖歌香归乡,以一场演唱会酬谢桑梓父老,同为平遥赤子,山西省中华文化促进会理事、平遥古城当代铸剑师、中国古兵器博物馆刘文涛馆主特意执锤淬炼五十五日,恰与先生五十五年从艺之路遥相呼应,将非遗匠心熔于烈焰,淬出一柄 “军魂之剑”。既贺半世纪艺路辉煌,更敬军人文化使者的赤诚丰碑,以剑之淬炼时长,映歌者艺术深耕之岁。
此剑凝结五十五年艺路风华 —— 剑首以黄金铜铸就浮雕,两侧橄榄枝环绕长城 “55” 字样,见证半世纪军旅放歌;另一面八一军章熠熠生辉,呼应先生歌声里的军魂永驻。剑格取荷叶之形,暗合君子清廉之德;剑柄以水牛角雕琢瓜瓣纹,触感温润如先生歌声里的赤诚。
剑鞘之上,松竹梅兰四君子浮雕如诗:松针如铁,刻 “玉洁松贞” 赞其品格如苍松挺劲,55 年艺路不改本色;竹节凌云,喻 “高风亮节” 彰其气节似翠竹刚直;梅蕊凝霜,颂 “凌寒独放” 喻其艺术坚守如寒梅傲骨,与炉火中反复淬炼的钢铁相契;兰叶含露,表 “兰芝常在” 显其与军民的君子之交,同剑鞘朱红漆色般历久弥新。鲛鱼皮为底承古韵,朱红漆为衣耀华章,既见归乡庆典的喜气,更扬中华儿女的浩然正气。
剑身锻造尤见匠心:取陨铁之精、百炼钢之韧,于三静时分淬火,历55日、三十余道工序、百五十余小时锤炼,终成折叠万层的橄榄枝纹,恰似先生歌声里层层叠叠的军民情怀。一面铭刻 “阎维文老师从艺五十五周年纪念”,字字如音符;另一面题 “军魂之剑” 与文涛坊印款,笔笔是敬意。剑卡 “永远的小白杨” 六字,更是将《小白杨》的旋律凝于铁骨,让那首唱遍军营的歌谣有了永恒的载体。
文涛坊此剑,是平遥儿女献给归乡赤子的厚礼,是非遗技艺对艺术丰碑的致敬,更是军民情怀与中华文化的交响。愿先生持此剑,续以音符筑梦,用歌声传扬民族自信,让军魂与文脉在新时代的长歌里,永远激荡。(中国周刊/秦前松、图文素材/文涛坊)
编辑:楚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