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实网——中国实践智库官方融媒矩阵主网站
滚动新闻

中视文旅

东方佛都:一座活着的 “当代摩崖造像博物馆”

浏览:36060次 发布时间:2025-09-07 14:09:01

晨光初透,雾气如轻纱般在乐山凌云九峰间流动,170米的巨型卧佛在绿被覆盖下安然恬静,仿佛刚从千年的沉睡中苏醒。这座与山岩浑然一体的涅槃释迦牟尼佛,仅是东方佛都摩崖造像艺术的惊鸿一瞥。

漫步在乐山东方佛都,仿佛穿越了时空隧道。这里每一尊佛像都不是孤立的艺术品,而是从自然肌理中生长出的人文灵魂。摩崖造像,这种在原山崖上直接雕刻成佛的技艺,曾在唐宋达到鼎盛,却在明清式微,失传长达200年之久。

如今,在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的专业指导和众多石匠的不懈努力下,这一古老技艺在东方佛都重新绽放出耀眼的光芒。东方佛都不仅是一处佛教文化景观,更是一座活着的 “当代摩崖造像博物馆”,它以精湛的技艺重现了失传数百年的中国传统摩崖造像工艺,在人工与自然的交融中,书写了摩崖造像艺术史上的新篇章。


摩崖造像:千年文化的厚重沉淀

摩崖造像的历史,紧紧跟随着佛教东传的脚步。东汉时,佛教传入中国,与本土文化不断交融,孕育出独特的中国佛教艺术,摩崖造像便是其中一颗璀璨明珠,最早出现在北魏时期。它经历了隋唐的蓬勃发展,在宋代达到艺术造诣的巅峰。

与普通造像不同,摩崖造像完全依托天然山体进行创作,这要求工匠不仅具备超凡的雕刻技艺,更要对山体的地质结构、纹理走势有精准把握。每一次挥锤落凿,都是对自然的挑战与敬畏,稍有不慎便可能导致山体结构受损,功亏一篑。正因如此,摩崖造像不仅仅是艺术创作,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结晶,是对自然与人文深刻内涵的独特诠释。

唐宋时期,摩崖造像达到空前高度。那时的作品规模宏大,工艺精巧绝伦,佛像形态栩栩如生,面部表情细腻生动,衣袂飘飘,仿佛具有生命一般。这些造像不仅是佛教信仰的寄托,更是当时社会文化繁荣、艺术昌盛的生动写照。然而,随着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格局的改变以及佛教信仰热度的下降,摩崖造像技艺逐渐走向衰落,最终近乎失传,成为历史长河中一段被遗忘的记忆。

东方佛都传承古法,塑造时代新韵

四川东方佛都,这座坐落于乐山市的佛教艺术胜地,不仅毗邻世界文化遗产乐山大佛,更是中国佛教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30余年来,东方佛都勇挑重担,致力于让摩崖造像这一古老技艺重焕生机。通过与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的深度合作,集结了一批来自艺术界和民间的能工巧匠,共同踏上这场充满挑战与希望的复兴之路。

在东方佛都摩崖造像的复兴进程中,艺术家们对传统技艺的传承有着近乎苛刻的执着,尤其强调运用古人的工具和技法,同时融入当代人的艺术理解与创新思维。他们深入研究古代工匠使用的凿子、锤子、錾子等工具的形制与使用方法,严格按照古法进行雕刻,每一次敲击、每一道刻痕,都是对古代工匠精神的崇高致敬,力求原汁原味地传承摩崖造像技艺。

但传承并非简单的复制,艺术家们在遵循古法的基础上,大胆融入现代艺术思维与创作理念。他们从现代审美和社会需求出发,对造像的题材、表现形式进行创新,让古老的摩崖造像在保留传统韵味的同时,又能与现代社会产生共鸣。每一尊佛像都像是一座跨越时空的桥梁,连接着历史与现代,既是对古老技艺的传承延续,也是当代艺术创作的生动表达,真正做到了 “用古人的工具、技法,留下今人的独特印记”。

摩崖造像:艺术与文化的双重瑰宝

摩崖造像的艺术价值,不仅体现在其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上,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每一尊佛像都是佛教思想的具象化呈现,通过细腻的雕刻线条、生动的面部表情和独特的肢体语言,传递着佛教的慈悲、智慧与超脱。它不仅是佛教信仰的神圣象征,更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和审美情趣。

在东方佛都,摩崖造像的复兴意义非凡。它不仅是对传统技艺的传承与保护,更是对佛教文化的弘扬与传播。艺术家们通过摩崖造像这一艺术形式,将佛教教义与现代社会生活紧密结合,创造出一种既传统又现代的佛教艺术风格。这种创新的艺术表达,让佛教文化以更加生动、鲜活的方式走进现代人的生活,为现代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滋养。

与现代化的人工造景截然不同,摩崖造像始终秉持着对自然的尊重与敬畏之心。每一尊佛像的雕刻过程,都是一场人与自然的深度对话。艺术家们顺应山势、巧用天然,让佛像与山体融为一体,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景观。这不仅是艺术创作的伟大成就,更是对自然的崇高礼赞,体现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正是摩崖造像技艺经久不衰的独特魅力所在。

东方佛都摩崖造像:展望未来新篇

东方佛都的成功实践,让摩崖造像这一古老技艺成功 “复活”,也为佛教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开辟了崭新的道路。展望未来,东方佛都将继续深耕摩崖造像技艺领域,不断加大研究与创新力度,推动这一古老技艺在新时代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摩崖造像技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现代科技手段,如 3D 打印、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为摩崖造像的创作、展示与保护提供了更多可能性。通过 3D 扫描技术,艺术家们能够更加精准地复制和还原古代摩崖造像的细节;利用 3D 打印技术,可以制作出高精度的造像模型,为雕刻创作提供参考;借助 VR 和 AR 技术,观众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摩崖造像的艺术魅力,实现跨越时空的文化体验。这些新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提升摩崖造像的艺术表现力,还将为其传承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代表作品:现代摩崖造像的艺术巅峰

如果说古代的摩崖造像石窟是 “历史的遗迹”,那么东方佛都则是 “活着的传承地”。它的价值不仅在于重现了失传的技艺,更在于为摩崖造像艺术的传承培养了新一代的工匠。在东方佛都的创作团队中,既有从事摩崖造像数十年的老工匠,也有毕业于美术院校的年轻设计师。老工匠们将自己掌握的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人,比如如何判断岩石的质地、如何使用传统的雕刻工具、如何调配矿物颜料等;而年轻人则将现代的设计理念、数字化技术引入到摩崖造像中,比如利用 3D 建模技术模拟造像的布局,利用无人机勘察崖壁的结构,让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实现了完美的融合。

东方佛都的代表作品令人叹为观止。170米巨型卧佛以大足石刻为雏形,利用自然山体延伸雕琢而成。它头长24米,宽32.7米,嘴宽4.5米,发髻115颗,颗颗直径达1米,脚背宽10.2米,头上方二龙戏珠灵动逼真。这尊卧佛慧眼欲闭,神态安详,侧卧在山林之间,仿佛在向世人诉说着千年的佛缘。

在东方佛都的万佛洞地宫中,高达51米的药师佛巍然矗立,以“世界最高洞中站佛”的雄姿,成为佛教艺术与自然奇观交融的典范。这尊佛像依岩而凿,在气势恢宏的洞窟中演绎着跨越时空的神圣叙事。

药师佛在佛教经典中为“东方琉璃世界”的教主,以拔除众生身心疾苦、赐予现世安乐的十二大愿著称。东方佛都的这尊造像,虽未持传统法器,却以形态细节传递着深邃的象征意义:螺发绀青象征智慧圆满,白毫右旋寓意佛法普照,衣纹的褶皱走向暗含“无住生心”的哲学。

同样在万佛洞中,通高33米的释迦牟尼坐佛是世界最大的洞中坐像。这尊佛像在原石上直接雕刻而成,是世上最宏大的山中佛。

这些佛像均采用摩崖造像技术,难度极大。匠人在原崖上凿像,必须一次成功,损坏了原石,无法弥补;匠人近距离作业,很难分清大像各部位的比例,只能凭感觉;匠人只能身系绳索悬空作业。

东方佛都:不止是 “博物馆”,更是 “活态文化”

在东方佛都,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座 “当代摩崖造像博物馆”,更是一种文化的重生与延续。它告诉我们,传统技艺从来不是静止的 “遗迹”,而是可以在当代焕发生机的 “活态文化”,只要我们心怀敬畏、勇于创新,就能让这些古老的技艺永远流传下去,在人工与自然的交融中,书写更多关于美与信仰的故事。

同时,摩崖造像作为珍贵的文化遗产,其保护与传承工作至关重要。东方佛都的成功经验,为其他地区开展摩崖造像保护与复兴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未来,需要政府、学术界、社会各界以及民间力量共同携手,建立起全方位、多层次的保护传承体系,加强对摩崖造像技艺的研究、人才培养和宣传推广,让这一古老技艺在新时代得到更好的呵护与传承,继续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晨光渐浓,雾气散去,东方佛都的摩崖造像在阳光下愈发清晰。那些雕刻在崖壁上的佛像,有的微笑着俯瞰众生,有的闭目沉思,有的手持法器,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它们不仅是艺术的杰作,更是文化的载体 —— 承载着中国摩崖造像艺术的千年脉络,承载着传统技艺的匠心传承,承载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永恒理念。(中视文旅 秦正)

编辑:江南


版权声明:凡标注来源为中国实践的文章、图片、视频等内容均为本网原创、作者来稿。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实践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来源:中国实践网”。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底部g1

登录

📱
请输入您的手机号码。
🗝️
频道合作

申请城市频道

欢迎申请开通城市频道,即享千万流量分享传递党的声音,展示党建成果。

了解详情

中实网——中国实践智库官方融媒矩阵主网站

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二号院

联系电话:

电子信箱:8796023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