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喘不上气…… 咳……”,9月19日下午3时,一名老人被呼吸困难折磨得无法平卧,喉间哮鸣声响彻房间,面部潮红的他连说话都成了奢望。家属心急如焚,紧急拨通急救电话,一场与死神赛跑的生命救援,就此拉开序幕。
“患者急性呼吸衰竭恶化合并心室颤动。”接到急救传来的病情信息后,汝州市人民医院(新四院)迅速启动应急机制,护理部联合内科学部、ICU、EICU、CCU,所有准备工作在最短时间内就绪,只为争取宝贵的救治时间。
“患者血氧持续下降,心率骤降!准备除颤!”
“建立高级气道,立即气管插管!”
“启动俯卧位通气,注意患者生命体征变化!”
命悬一线,上演“教科书级”重症救援
医疗护理团队第一时间给予无创正压通气,紧盯生命体征与氧合数据,精准判断治疗效果;
“患者”突发室颤,心肺复苏、除颤、药物输注、气管插管等高级生命支持操作一气呵成;
面对插管后顽固性低氧血症,团队迅速启动俯卧位通气,破解难治性呼吸衰竭难题;
经综合救治后“患者”病情趋稳,标准化拔管评估与操作完成,实现从危机干预到稳定恢复的闭环管理。
整个救治过程中,医疗护理团队始终紧密协作,监测生命体征、调整治疗方案、观察病情变化,每一个环节都精准到位。老人的呼吸逐渐平稳,哮鸣音慢慢减弱,二氧化碳分压逐步下降,各项指标一点点恢复正常。
“报告,患者抢救成功。”顿时响起阵阵掌声,沉浸其中所有人员才被拉回现实。
这其实是汝州市人民医院护理管理部组织的多学科应急演练现场,却逼真得如同真实抢救。
此次高质量演练是提升医院整体应急响应水平和核心技术竞争力的关键途径。聚焦三大核心目标:一是强化团队对急性呼吸衰竭病情急剧恶化的快速识别与处置能力;二是呈现从无创通气过渡至有创通气、室颤规范化处理与俯卧位通气实施的高效决策流程;三是突出我院重症监护中监测与生命支持系统的专业化、精细化水平。
这场演练并非“一帆风顺”。当“病情”骤变需紧急过渡至有创通气时,紧张环境下的操作规范度、团队配合效率等环节暴露出提升空间。而这些被及时记录的问题,正是后续精准改进的“活教材”,让演练不止于“演”,更归于“改”。
“重症救治从不是单一科室的‘独角戏’!”复盘讨论中,这一共识愈发清晰。此次由护理管理部牵头的重症演练,麻醉科医师的精准插管、ICU团队的呼吸机精细调节、护理团队的全程监测,每个环节无缝衔接,缺一不可。
“这样的演练,是提升重症救治能力的关键!”院领导在观摩后强调,要建立“演练-评估-改进-再演练”长效机制,让“练”的成果落地日常,真正实现“练为战、战必胜”。未来,汝州市人民医院将持续以演练为抓手,锤炼护理队伍,筑牢生命防线。( 王婉璐 樊鹏阳)
《汝医现场》专题统筹:秦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