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理解、尊重为基础,以爱心为出发点
德育工作在小学阶段的开展,无疑是要提升小学生的道德意识,并且在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之下,形成对生活的良性疏导,为校园文明和社会文明填充无尽的正能量。伟大的教育家陶行之先生曾经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往往是形成共识的基础。而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就更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作为教师就要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心理实际和生活实际。班级德育工作的开展,学生德育素质的提高,必须遵守“一切从实际出发”这基本原则。
从爱心出发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基础。老师爱学生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但在爱的基础上要管教,不要把学生当作宠物,只求他听话,其余随他去。管要讲原则,严而有爱。班主任要关心爱护班级的每一个学生,使学生感受到班主任的批评教育是“恨铁不成钢”,是真心希望学生个个都能健康成长,真心希望学生个个都能成材。老师有爱心,学生才能更加爱老师。师生感情不断加深,才能充分发挥情感教育作用。如果你对学生的爱心还不够,那么你就得去培养自己的爱心----当班主任不要光看到烦人的日常事务,而是要看到教室里几十个活泼的年轻生命。班主任这位学校里的“家长”还必須要贏得学生家长的支持和协助。但也有少数家长,每次接到班主任的电话、邀请,都绷紧神经,戒备重重;如果你能抽出一点时间,做一次家访,给家长捎去孩子最近在校做了些什么好事----微不足道的也无妨,这样不仅能溶解家庭和学校之间的“冰墙”,形成教育孩子的“合力”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当前小学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学校在开展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过程中,为切实达到使学生遵从学校的相关管理要求,或知悉国家有关规定的目的,多是依靠学校或教师自身在学生面前的权威性,通过“教条式”命令来告诫学生,哪些是自己不能够做的行为,哪些行为又是违反学校相关规定的。从学生的外在表现上看,似乎已达到所预期的目的,学生在学校期间,表现出对学校相关规定的彻底服从,学校明确要求不允许的行为,坚决不做,而且对学校公布的学生管理等相关条例也背的滚瓜烂熟。殊不知,学生做出如此完全“遵从”的表现,很大程度是出于学校现行管理规定的压力下,从内心上真正将这些规定内化成自身自觉行为的比例很少。以学校外“我行我素”的行为表现最为突出。
三、创新与转变才是发展德育的关键点
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是在自然生活中形成的,这是小学生德行养成的一个基本规律。因此,抽象的道德行为仅靠说教是不能深入人心的。如何搭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模式是创新点。如今,学生的主要生活场所已不再仅仅局限于学校,正逐渐向着家庭和社会倾斜。因此,要着实提高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德育工作的主战场就不能停留在学校,而是要团结学生家庭和社会的力量,着力搭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模式,使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合力,促进德育工作的不间断和全方位性。对于学校,要切实转变传统的课堂“说教式”德育方式,家庭主要是配合学校德育工作,以身作则的向学生展现出一个积极向上的具有道德的形象。德育教育虽然是作为一门独立的教学课程来教授,但它实质针对的是学生自身的道德素质,而非纯知识性教育。因此,将德育教育融入各科教学的全过程是实质。通过开展其他科目的教学过程中,渗透性的夹杂着德育教育,或在其他科目教学中,遇到有关德育方面知识时,顺势开展德育教育,使学生领悟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因此,要针对学校各个科目的教师,而不单单针对于专门的德育教育教师,树立德育教育的责任理念,使他们清楚的认识到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不只与德育教育教师有关,与自己也密不可分。
四、结语
时至当今,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教育界人士与社会各界许多权威人士的普遍认可。正如古训中所提及的那句名言:“古今来许多世家,无非积德。天地间第一人品,还是读书。”《大学》中也开篇谈及“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的道理。我认为,要使学生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最基本的是对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所理解并产生强烈的感情。要做到这一点仅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德育的最终目的,必须使学生获得对“美与丑”“善与恶”更加鲜明的辨别力。德育是整个小学教育的灵魂,必须融入学校的一切工作之中,必须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实践中,同时也要紧扣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地注入新鲜血液,才能真正发挥“德育养德”的育人功效。(宜春市沁园小学 李嘉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