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执业律师人数已突破83万,律师行业正进入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的关键阶段。在此背景下,第四届京沪律师论坛于9月20日在上海陆家嘴中国金融信息中心隆重开幕,聚焦“十五五”时期律师行业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本次论坛由中国法学会律师法学研究会指导,上海市法学会律师法学研究会、北京律师法学研究会联合主办。论坛以“破局·重构·跃迁”为主题,汇集来自高校、全国各地律师法学研究会、律师协会在内的200余位权威专家及律师代表,为行业转型升级提供智慧成果。
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第十三届全国人大监察和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法学会律师法学研究会会长韩晓武,上海市司法局党委副书记周文杰,上海市法学会党组副书记、专职副会长施伟东,以及北京市法学会党组成员、专职副会长王桂芳等出席论坛并致辞。论坛由中国法学会律师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上海市法学会律师法学研究会会长马靖云主持。
论坛分上午和下午两个部分,分别设置了三大议题:在结构性改革方面,重点讨论律所治理现代化;在国际化布局方面,深入研究涉外法律服务能力提升;在技术赋能方面,探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对法律服务的重塑作用。
韩晓武
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
第十三届全国人大监察和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法学会律师法学研究会会长
韩晓武在致辞中强调,律师行业的发展要紧扣中央提出的高质量发展这一战略任务,围绕“十五五”时期的发展规划服务大局;要面向未来,实现从粗放增长向专业化、数字化、国际化的深度转型;要积极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法律服务体系,同时也要关注西部地区律师行业的发展,补齐法律服务短板,服务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周文杰
上海市司法局党委副书记
周文杰在致辞中表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法律服务必须大幅提升前瞻性与精准性,整个行业亟需从传统的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发展新阶段迈进。他强调,律师行业转型重在打破思维定式和路径依赖,“重构”旨在优化行业生态和发展模式,“跃迁”则是要实现能力升级与产业价值提升——这也正是本届论坛希望聚焦的突破方向。
施伟东
上海市法学会党组副书记、专职副会长
施伟东在致辞中表示,律师法学研究应当始终与党和国家的发展同频共振。他强调,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将律师行业发展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要积极应对科技变革,深入研究技术发展对法律行业带来的深刻影响;要在全球化变局中彰显法律人的价值,为世界注入确定性。
王桂芳
北京市法学会党组成员、专职副会长
王桂芳通过视频方式致辞。她代表北京市法学会对论坛召开表示热烈祝贺,指出京沪律师论坛自创办以来紧扣时代脉搏,已成为推动两地法律事务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期待本届论坛能够在结构改革、国际布局、科技赋能等领域凝聚更多共识,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精品经验,为法治中国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孙华璞
最高人民法院原党组成员、审判委员会委员、二级大法官
论坛邀请了法律界众多权威专家。最高人民法院原党组成员、审判委员会委员、二级大法官孙华璞在主旨演讲中指出,AI技术正在深刻改变法律服务生态。律师行业应从“诉讼为中心”向“多元协同发展”转型,重点关注数据权属争议、AI创新成果保护、智能平台侵权纠纷等新兴领域,构建全链条法律风险防控体系。
刘晓红
上海政法学院校长、上海仲裁委员会主任
上海政法学院校长刘晓红强调,要加强涉外法律服务能力建设。她表示,在“一带一路”建设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律师行业需要培育跨境法律服务能力,建立“中国律师主导、外所配合”的协作模式,更好服务国家对外开放大局。
马靖云
中国法学会律师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
上海市法学会律师法学研究会会长
分论坛一
高质量发展的“机体健康”
接下来的分论坛一,以《高质量发展的“机体健康”——律师行业的结构性改革与治理方式的现代化》为主题展开讨论。
徐家力
北京律师法律研究会会长
隆安律师事务所的创始人
北京律师法律研究会会长、隆安律师事务所的创始人徐家力发表了《我国律师行业现状与转型升级方面的多元路径》主题演讲。他指出,当前中国律师人数年增12%,但业务增长滞后,律师人均创收、合伙人利润及国际竞争力上与美国差距明显。同时,行业存在过度市场化加剧竞争、基础设施薄弱、数字化水平滞后于司法机关,且受AI时代冲击需提升数字竞争力等问题。对此,他提出降低行业赋税、推动国企核心法务由职业律师组成、保障中国律师海外投资参与权、建立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律师参与机制、整顿非律师法律机构等五项建议,为行业健康发展给出建议。
邵万权
上海市法学会副会长、上海市律师协会会长
上海市律师协会会长邵万权发表了题为《重构专业护城河:律师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与跃迁》的主旨演讲。他指出,当前律师行业正面临三大挑战:竞争激烈程度前所未有,每位律师都有深切“体感”;人工智能技术带来颠覆性变革;客户需求日益提高。
面对挑战,邵会长提出“深度专业化”的破解之道。他强调纵向要“像种树一样”不断深挖专业深度,横向要拓展能力广度,实现“从专业化向行业化发展”。破局在于告别对过去46年发展路径的依赖,重构在于对深度专业化的坚守与创新,跃迁在于实现“个人与时代的同频共振”。
圆桌论坛以《如何构建面向未来的律所治理体系》为主题,由中国法学会律师法学研究会副会长蒋琪主持,汇聚京沪豫三地律界领袖,河南省法学会律师学研究会会长孙世海,建纬律师事务所创始主任朱树英,上海市律师协会副会长、汇业律师事务所党委书记廖明涛,北京律师法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孙在辰,全国律协律所建设指导委员会秘书长、海华永泰律师事务所全国协调管理委员会主席冯加庆参与圆桌。
蒋琪
朱树英
廖明涛
孙世海
孙在辰
冯加庆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律所治理需从管理升维至制度性治理:以民主化决策和科技赋能夯实基础,以专业化协同与知识管理构筑护城河,同时借国际化拓展和服务社会责任双轨并进。面对法律咨询乱象与两极分化挑战,论坛呼吁行业自律与政策协同,以“治理创新”引领中国律师行业高质量发展,为全球法治贡献中国方案。
分论坛二
高质量发展的“空间维度”
分论坛二紧扣国际化这一焦点问题,以《高质量发展的“空间维度”——国际化布局与跨境服务能力强化》主题展开讨论。上海市法学会律师法学研究会理事、汇业律师事务所管委会成员吴冬担任主持人。
王进喜
中国政法大学律师学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法学会律师法学研究会副会长
中国政法大学律师学研究中心主任王进喜教授分享了题为《跨境服务能力与律师职业行为规范的修订》的主题发言。王进喜指出,在跨境法律服务中,对抗式情境只是例外,更多是非诉业务。委托人与律师之间知识相对平等,这使得利益冲突弃权成为可能。他特别指出,跨境法律服务面临法律地方性与律师执业跨边界性的根本矛盾,全球性主权体的缺位使律师事务所面临多重伦理准则冲突。
针对当前规范体系的问题,王进喜指出2004年《律师执业行为规范》的明显不足并提出建议,要善于学习英美法系法律职业伦理的有益经验,同时充分考虑中国实际情况。他特别强调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具备发展成为法律服务高地的独特优势。当前正值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律师事务所要承担起历史使命,就必须尽快修订完善律师职业行为规范,提升跨境服务能力,以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
曲忠
天驰君泰律师事务所主任
中国律师事务所的国际化发展正迎来历史性机遇。天驰君泰律师事务所主任曲忠在《中国律师事务所国际化的路径选择与制度挑战》的分享中指出,国际一流律所应具备五大标准:主导复杂跨境交易与争议解决的服务能力;拥有多元化律师队伍的人才结构;实现全球一体化管理的治理体系;服务世界500强等高端客户的客户结构;在国际评级中进入第一梯队的品牌影响力。
针对国际化路径,曲忠提出双重选择:一是通过协议合作、品牌联营和直接开办分所等“物理存在路径”实现海外布局;二是通过并购联盟、专业化突破、参与国家战略和运用法律科技等“功能型路径”提升国际服务能力。
吴坚
上海市法学会律师法学研究会理事
段和段律师事务所副主任
上海市法学会律师法学研究会理事、段和段律师事务所副主任吴坚带来了主题《中国海外利益司法保护律师实务——判决裁决执行和财产调查追索》的分享。他以近期成功处理的一起重大跨境案件为例,指出其团队代表中国投资者,针对一名在国内进行非法集资后潜逃至英国、并涉及洗钱与巨额比特币转移的嫌疑人,展开了多层次、跨法系的追偿行动,案件所涉资产规模接近500亿美元。他强调,此类案件往往交织着多法系适用、多语言沟通、多文化背景与政治宗教等多重复杂因素,单一的专业律师难以应对,必须构建“总包式法律服务”能力。
他提出,当前应从国家战略高度推动形成“中国出海”生态,司法、行政与行业组织应当协同作为“总导演”,助力中国律所打造具备国际渔猎能力的“远洋船队”,在境外实现债权清偿、判决执行、犯罪资产追回等关键目标。
吴冬
上海市法学会律师法学研究会理事
汇业律师事务所管委会成员
圆桌环节聚焦《如何突破国际化进程中的瓶颈》。由律新社创始人CEO王凤梅担任主持, 特别邀请上海市法学会律师法学研究会副会长、锦天城律师事务所执委会成员贺雷,四川省法学会律师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四川省律师协会副会长王坤林,上海市法学会律师法学研究会理事、君合(上海)律师事务所主任邵春阳,善法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秦裕斌,新加坡立杰律师事务所上海代表处主任乔丽娜,上海微创医疗科学技术有限公司法务与知识产权高级副总裁张丽红参与讨论。
王凤梅
贺雷
王坤林
邵春阳
秦裕斌
乔丽娜
张丽红
与会嘉宾深刻剖析了当前法律服务业国际化征程中的核心挑战,一致认为复合型人才的结构性短缺是比市场机遇更为紧迫的首要瓶颈,而企业付费意愿与国际法律服务成本之间的巨大落差则构成了现实的商业障碍。为突破瓶颈,圆桌提出了“抱团出海”的核心路径,强调必须构建由头部律所、行业协会、管理机构与媒体共同支撑的协同生态,通过平台化运作实现资源互补,避免重复“踩坑”。最终,突破之路有赖于律所提升跨文化管理能力、企业重塑对专业价值的认知以及整个行业生态的协同共进。
分论坛三
高质量发展的“进化动力”
分论坛三聚焦法律科技,以《高质量发展的“进化动力”——技术赋能与能力重构》主题展开讨论。上海市法学会律师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大成(上海)律师事务所党委副书记刘蓉蓉担任主持人。
聂卫东
上海市律师协会副会长
金杜律师事务所管委会成员
上海市律师协会副会长、金杜律师事务所管委会成员聂卫东在《法律科技应用的现状和前景》分享中指出,AI正在深刻重塑法律行业,但其目前大体上是“10秒60分的助理”,效率远超人类,却尚未达到精准可靠的程度。有些律师已开始从“拼体力”转向“拼工具”。面对未来,律师们需重新定位专业价值——唯有超越基础知识壁垒,聚焦复杂问题解决、行业深度融合与法律服务创新,才能避免被技术颠覆。
沈国权
锦天城律师事务所执行主任
锦天城律师事务所执行主任沈国权发表题为《法律科技和人工智能如何助力律师行业发展》的主旨演讲,系统阐释了AI驱动律师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与实践。沈国权指出,在《“人工智能+”行动意见》等政策加速引领下,律所数智化已从“选择题”变为“必答题”。他结合锦天城实践,提出AI赋能行业的“三驾马车”:一是重构内部管理;二是革新法律服务工具;三是重塑客户服务模式。
刘蓉蓉
上海市法学会律师法学研究会副会长
大成(上海)律师事务所党委副书记
第四届京沪律师论坛《会长对话》以《如何扎实推进律师行业高质量发展的任务》为主题。六位省级律师法学研究会与律师协会负责人分别从个体能力、律所治理、协会职能与制度供给等多维度协同发力。
《会长对话》由广东省法学会律师学研究会会长、广东省律师协会副会长毕亚林担任主持,吉林省法学会律师法学研究会会长、吉林省律师协会荣誉会长王哲,山西省法学会律师法学研究会会长、山西省律师协会会长高剑生,湖北省法学会律师法学研究会会长、湖北省律协副会长李文,浙江省法学会律师法学研究会副会长邓楚开,贵州省法学会律师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令狐兴中五位嘉宾参与。
毕亚林
王哲
高剑生
李文
邓楚开
令狐兴中
六位会长共识,推进行业高质量发展需破解结构性矛盾、构建健康生态。行业高质量发展最终应呈现“多层次健康共生”的生态系统:专业化分工、管理现代化、工具智能化、区域均衡化,以及律师在维护公平正义中实现职业尊荣。唯有律师、律所、协会、行政与立法机关形成合力,方能完成从“量增”到“质变”的跃迁。这些共识将为“十五五”时期律师行业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北京律师法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孙在辰在第四届京沪律师论坛闭幕发言中指出,本届论坛聚焦“十五五”时期中国律师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呈现多项亮点:议题设置系统前瞻,覆盖行业治理、国际化与科技赋能;嘉宾观点新颖、层次丰富,构建了高质量的交流场域;论坛亦实现从“京沪联动”到“全国协同”的升级。
历经四届发展,该论坛已成为推动律师行业理论实践融合与经验互鉴的重要平台。根据轮值安排,第五届论坛将于2026年在北京举行,希望各界持续携手,共同助推中国律师行业迈向更高质量的发展新阶段。
部分参会嘉宾合影
本届论坛由锦天城律师事务所、海华永泰律师事务所、建纬律师事务所、段和段律师事务所、汇业律师事务所、善法律师事务所共同承办。京沪律师论坛自2022年创办以来,已成为律师行业高水平交流平台,为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智库论坛实录》专题统筹:中实智库,编辑:秦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