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实网——中国实践智库官方融媒矩阵主网站
滚动新闻

实践智库

中实智库名家榜丨徐汉明:从高级检察官到社会治理法学开拓者

浏览:10144次 发布时间:2025-10-06 23:33:50

在法治中国建设的征程中,有这样一位学者,他年过七旬仍笔耕不辍,以跨界思维打通法学理论与实务的壁垒,创下300余篇法治类咨询报告获省部级以上领导批示的学界纪录,他就是徐汉明教授。在当代中国法学界,徐汉明教授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他从检察官到学者的身份转换,从经济学到法学的学科跨越,最终开创了社会治理法学这一新兴交叉学科。他的法治人生,如同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在中国法学界开创了一片新天地。

徐汉明,湖北鄂州人,经济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社会治理法学学科创始人,曾兼任第八届中国法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法学会网络与信息法学研究会副会长;现担任中国法学会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学术委员会暨行为法学研究会学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浙江“枫桥经验”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湖北省法学会特聘顾问,并受聘湖北省委、湖北省政府、湖北省政协法律顾问、武汉市政协智库首席专家;对外经贸大学涉外法治研究院首席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国际刑法协会中国分会理事。从事社会治理法学、监察法学、检察学、司法管理学,农民土地持有产权,反洗钱法学、经济犯罪、反腐败法治、网络法治等研究。在全国高校法学院系首创社会治理法学学科,实现博士(硕士)研究生、本科生培养全覆盖,在省委省政府及学校支持下创建部省共建社会治理法学“1+6”本科专业培养模式。曾参加中共十七大、十八大、十八届四中全会重大课题调研工作,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中央依法治国委员会办公室、中组部、中政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中国法学会、司法部、教育部、湖北省委省政府等省部级及以上重大项目20余项,一般项目100余项;撰写的咨询报告,被中央和省级领导机关采纳批示300余件。

跨界融合:从经济学到法学的创新之路

1951年10月,徐汉明出生于湖北鄂州。他的学术道路颇具特色,先后获得经济法硕士和经济学博士学位,师从中国发展经济学之父张培刚教授。这种跨学科背景为他后来创新法学研究方法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经济学到法学的跨界,让徐汉明拥有了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研究视角。他能够将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融入法学研究中,为法学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高等教育领域,教师的核心使命不仅在于传道授业解惑,更在于为学科发展与社会需求培育后备力量。徐汉明教授深耕教学一线多年,以严谨的治学态度与深厚的专业积淀,在研究生培养工作中交出了亮眼答卷。截至2025年9月,徐汉明教授同校内与实务合作双导师团队共为国家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150人,其中博士研究生41人、硕士研究生109人,这份育人成绩单的背后,是他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执着坚守。

作为学者,徐汉明研究成果丰硕。他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国法学》《管理世界》《法学》《法商研究》《法学评论》《经济体制比较》等权威和知名期刊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专著28部。他的研究领域广泛覆盖社会治理法学、网络社会治理、诉讼法学、监察法学、司法管理学、检察学土地产权学等多个方向,其中,《转型社会的法律监督理念、制度与方法》一书集中体现了他对检察制度理论与实务问题的深刻思考。

实务奠基:检察实践与理论探索

徐汉明并非书斋型学者,其研究深植于中国法治实践。作为首届全国检察业务专家、一级高级检察官,他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结合办理万件刑事、民事、行政检察案件及社会调查实践,推动社会治理法学、司法管理学、检察学等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积极探索回应时代与人民关切的法治新路径。

在担任湖北省人民检察院常务副检察长期间,他聚焦社会转型期法律监督挑战。2013年提出“刑事法律监督”需理念与制度创新,强调检察机关在死刑控制、非法证据排除、量刑建议等方面的职能。他持续关注行政检察前沿,与合作者指出行政检察客体类型化是强化监督的关键,体现其“从实务中来,到理论中去”的鲜明研究特色。

在检察理论研究与“检校共建”方面,徐汉明成果显著:聚焦检察机关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与合作者主持承担最高检、中宣部等项目5项,提交咨询报告6期,发表学术论文5篇,体系化学理阐释论文23篇;围绕司法与监察体制改革,承担最高检、国家社科基金等项目29项,提交报告43期,发表检察学自主知识体系论文41篇;出版《当代中国检察文化研究》,组织编写14万字《检察职业伦理规范研究》。这些成果系统深化了检察理论与实务融合,为构建中国特色检察制度提供了重要支撑。

2025_1006_e6c57bedj00t3pv9v001zd000u000jym.jpg

智库引擎:湖北法治发展战略研究院的创建与成就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治发展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湖北法治发展战略研究院是徐汉明学术生涯中倾力打造的高端智库平台。该院整合了中宣部“社会治理法治现代化”国家百强培育智库、教育部社会治理法治建设创新团队、教育部与国家外专局共建的法医鉴定技术应用与社会治理法学引智基地、中国法学会重点研究基地,以及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基地等五大高端平台资源,形成了多平台协同创新的研究格局。

2012年,经湖北省教育厅批准,研究院前身——“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治发展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正式成立,与上述五大平台实行合署科研机制。徐汉明教授作为首席专家,带领团队贯彻“高起点、跨越式、重协同、建机制”的发展思路,成功构建了“高校+政府+社会”三位一体的协同创新模式。这一创新机制被教育部誉为高校智库建设的“湖北样本”,《光明日报》则将其称为“中南模式”,在全国产生了重要示范效应。

研究院始终聚焦法治中国与法治湖北建设中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确立了社会治理法治化、刑事法治现代化、司法体制与工作机制改革等十大核心研究领域。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年度法治蓝皮书、法治指数评估体系和决策咨询报告三大品牌产品。其研发的“中国法治政府评估指标体系”“法治湖北建设考核标准”“法治营商环境指标体系”等成果被全国多个省市借鉴采用;“法治社会建设指标体系”更是获得中央依法治国委员会办公室采纳,并向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推荐推广,成为推动地方法治建设的重要参考标准。

徐汉明教授领衔主编的《“法治中国”建设指标体系和考核标准研究》,系统构建了法治考核评估系统,为测量法治建设成效提供了科学工具。这项研究回答了什么是科学规范的法治建设指标体系及考核标准的“中国版”这一基础问题。它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而且为全国各地开展法治建设评估提供了实用模本。在他看来,法治建设指标体系是“中国式‘善治’的助推器”,有助于重构和创新法治中国建设的实施机制。

这一系列成就充分体现了研究院在服务国家治理现代化、推动地方法治实践方面的突出贡献,彰显了徐汉明教授领衔的智库团队在法治中国建设进程中的学术影响力与实践推动力。

品牌论坛:法治社会・长江论坛的学术影响力

自2014年起,在中国行为法学会原会长江必新教授、著名知识产权法学家吴汉东资深教授、刑法学知名教授齐文远等鼎力支持下,徐汉明领衔的团队创办“法治社会・长江(国际)论坛”,打造了一个汇聚全国法治专家的高端学术平台。

论坛已连续成功举办十一届,主题涵盖“法治社会的理论与实践”“网络社会治理法治化”“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新时代社会治理法治理论与实践”“社会治理法学‘三大体系’建设”“市域社会治理经验总结与理论提升”“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法治应对”“法治社会建设视野下的营商环境研究”“开创中国式社会治理现代化新道路”“新时代社会治理法治理论研究——以习近平社会治理法治理论原创性贡献为视角”“在法治轨道上推进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等前沿议题。每届论坛吸引来自全国高校、科研机构、实务部门的300余名专家参与,累计吸引数百万人次在线观看。这一论坛不仅成为法治社会研究的思想高地,更形成了学术研讨——政策建议——改革实践的完整链条。论坛成果通过《法治社会建设要报》直接报送中央和省级决策部门,多项建议被纳入相关政策文件。

咨政建言:创下法学界报告批示新纪录

徐汉明教授在咨政建言方面取得了法学界前所未有的成就。截至2025年,他撰写的法治类咨询报告获得中央和省部级领导批示300余件,这一数字在法学研究者中独占鳌头。

这些批示报告涵盖领域广泛,包括司法体制改革、反腐败立法、网络社会治理、乡村振兴法治保障等国家法治建设的核心议题。其中多份报告对《监察法》《反有组织犯罪法》等重要法律的制定提供了理论支撑。他先后提出的修改检察院组织法建议,司法体制改革涉及检察体制改革内容的建议被全国人大,最高检决策吸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于2012年提交的《关于完善社会治理法律体系的建议》获得中央与最高检领导高度重视,他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名专家齐文远、方世荣、姚莉、陈柏峰、张德淼、胡弘弘、武乾、徐立、董少平、杨洪等的学术相关观点被有关机关决策采纳,充分体现了学术研究服务国家治理的实践价值。

理论创新:开创社会治理法学新学科

徐汉明最重要的学术贡献是创建了社会治理法学这一新兴学科。他敏锐地认识到,传统法学学科设置难以完全回应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需求。

在他看来,“社会治理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要求在法治框架下进行。社会治理法治化已经成为加快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目标选择”。徐汉明、姚莉、陈柏峰、武乾领衔的教育部“社会治理法治建设”创新团队,系统构建了社会治理法的理论体系。这一体系涵盖习近平社会治理法治理论指导地位,社会治理法学基本理论,社会组织自治法、政社合作共治法、社会矛盾化解法、公共安全保障法、网络社会治理法、边疆治理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法制度安排,社会治理法实施与评估等多个方面,为构建社会治理法学新兴学科、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中国之治国际传播等方面提供了理论支撑。

国际视野:参与全球法治对话

徐汉明的学术视野并不局限于国内。他多次代表中国学术界参加联合国预防犯罪与刑事司法大会、国际反贪局联合会年会等重要国际会议。

作为国际刑法协会中国分会理事和国际网络犯罪监管协会常务理事,他积极参与国际法治对话。这种国际交流经验使他能够将中国法治经验置于全球视野中考察,推动中国法学理论的国际化发展。在比较法研究方面,他曾从比较法视角研究洗钱犯罪的主观要件,探索不同国家法律制度的异同。这种比较研究能力使其学术观点更具包容性和前瞻性。

如今已逾古稀之年的徐汉明教授,依然活跃在学术前沿,堪称法学界的“常青树”。近年,他还领衔主编了120万字《中国检察管理学自主知识体系文库》(1–5卷,待出版)及150万字《司法文明大百科全书(制度卷)》(初稿完成);2025年,他仍在核心期刊发表关于行政检察客体的最新研究成果。他的工作节奏令许多年轻学者自叹不如。在徐汉明看来,中国法治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几代人的持续努力。他创建的社会治理法学学科,已形成老中青结合的学术团队,延续着他的学术理念。

从投身法治事业至今,徐汉明教授始终以践行者的姿态诠释“法治中国的建设者”的使命,以探索者的精神践行“法学理论的开拓者”的追求,用数十年坚守书写着对法治事业的赤诚。他的法治人生,是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担当。他的故事,将激励更多的法学研究者为中国法治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中国报道 秦前松)

《中实智库名家榜》专题由中国实践智库特约供稿,上榜名家均为国内高端智库领军人物。本文部分素材及图片来源于官网及受访者,专题总策划:秦前松。


版权声明:凡标注来源为中国实践的文章、图片、视频等内容均为本网原创、作者来稿。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实践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来源:中国实践网”。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底部g1

登录

📱
请输入您的手机号码。
🗝️
频道合作

申请城市频道

欢迎申请开通城市频道,即享千万流量分享传递党的声音,展示党建成果。

了解详情

中实网——中国实践智库官方融媒矩阵主网站

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二号院

联系电话:

电子信箱:8796023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