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实网——中国实践智库官方融媒矩阵主网站
滚动新闻

实践智库

中实智库名家榜|龙马踏新途:马长山与中国数字法学的崛起

浏览:24076次 发布时间:2025-10-07 11:50:42

2023年盛夏,华东政法大学数字法治研究院的空调风里还裹着油墨香。国内数字法学领域公认的领军者、长江学者马长山院长站在电子屏前,指尖悬在 “湖州医保骗保案” 的数据图谱上——红色线条代表资金流向,蓝色节点标注平台审核痕迹,他突然停顿的瞬间,身后几位年轻学者立刻俯身记录。

“看这里,” 他略带沙哑的声音不高,却带着穿透性,“平台早不是单纯的中介了,它是治理链条里的‘隐形守门人’。” 清瘦的身影映在发光的屏幕上,北方人特有的爽朗与江南学者的温润在他身上交融。这句不经意的解读,恰是他六年来深耕数字法学的核心洞见,也藏着学界对他 “龙马精神” 的注解:这份特质恰有天成——他姓马,又属龙,仿佛从出生起就带着 “东海飞龙的远见” 与 “马踏实地的坚韧” 的双重禀赋。

当《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将数字法学列为重点发展的新兴学科时,这位从黑土地走出的学者,已凭借17篇顶级期刊论文的学术积淀、两部国家级重大课题、国内首部数字法治教材,为这门新兴学科筑牢了根基。他常对学生说:“我们不是在创造新法律,而是让法律跟上这个奔跑的时代。” 这句话,成了他学术人生的注脚。

从黑土地到学术新境

“马老师讨论原则问题时像条龙,守住底线不退让;指导我们改论文时又像匹马,连注释格式都要逐行核对。” 共事十年的陆宇峰教授,这样形容马长山的 “矛盾感”。这种特质,早在他离开黑龙江时就埋下了伏笔。

1964年生于黑龙江的马长山,青年时在黑土地上练就了 “能扛事儿” 的韧劲。1986年初研习法律时,他跟着老师多次到基层调研,“那时觉得法学就是解决老百姓的实在事儿”。2010年南下上海时,他带着几十箱子传统法学书籍,却在黄浦江畔看到了不一样的图景:互联网公司的兴起、电子政务的普及,让 “线上纠纷” 成了新难题。

“北方人的开阔让他敢想,上海的务实让他能做。” 好友陈金钊教授记得,马长山刚到华东政法时,一直追踪学术前沿,“他说要搞懂‘数字’到底怎么改变社会,不能光靠书本”。这种南北交融的品格,后来成了他跨界数字法学的底气——勇于提出 “代际转型” 的宏大命题。

“法学不是冰冷的规则,是有温度的生活智慧。” 每次给新生上课,马长山都会举这个例子:他在福州调研智慧社区时,看到老人因不会用手机挂号急得落泪,“这就是数字时代的权利鸿沟,我们的法律得兜得住这些具体的难题”。这份人文关怀,让他的 “龙马精神” 多了层温度。

(上图从左到右分别为彭诚信、马长山、施伟东、蒋惠岭、陆宇峰。)

53岁的学术冒险

2017年8月,北京社科院的博士后论坛上,刚获评 “十大杰出法学博士后” 的马长山,做了件 “出格” 的事——他没讲自己研究二十年的传统法理,反而抛出了一个颠覆性问题:“互联网正在拆解法的底层逻辑,我们还在修修补补,够吗?”

半个多月前,马长山为准备这场发言,泡在图书馆翻遍了当时的数字法学文献,发现大多是 “部门法视角的对策性研究”,没人从法理层面搭建体系。“就像盖房子只砌墙不打地基,不行。” 他连夜给计算机学院的朋友打电话,要来了《人工智能导论》《机器学习》等书单。

回上海的高铁上,马长山的笔记本写满了问号:“算法为什么能影响判决?”“数据权到底算什么权利?” 刚到家,他就抱着厚厚的教材坐在书桌前,起初每页有十几个术语看不懂,只能把注释写满页旁白。为了搞懂 “神经网络”,他经常向计算机专家请教:“如果算法出错,法律能怎么管?”

半年后,《智能互联网时代的法律变革》初稿完成,却被《法学研究》退修——审稿意见直指 “技术与法律两张皮”。那天晚上,马长山把稿件打印出来,逐段用红笔标注:“这里得加个算法案例”“这段要解释清楚技术原理”。三个多月里,他重写了近半内容,还跑去浙江司法机关调研,观察法官如何处理 “AI 生成内容侵权案”。

2018年《法学研究》第四期,这篇论文终于刊发,后来斩获钱端升法学奖。

为中国数字法学立言

“我们曾经跟着西方学法律现代化,现在数字时代来了,我们第一次和他们站在同一起跑线。” 在《迈向数字社会的法律》的扉页,马长山写下这句话。这本书后来获第五届中国法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其中 “数字社会理论法治观” 的五维体系,从理论上提出了中国数字法学的核心框架。

他提出 “数字人权观” 时,曾在一次学术会议上争得面红耳赤。有学者认为 “数字权利算不上人权”,马长山却拿出调研笔记:广州一位外卖骑手因平台算法压缩配送时间出了车祸,“他的时间与劳动被数据和算法控制,自主权、生命安全受到威胁,这不是权利问题是什么?” 最终,他将数字人权界定为 “第四代人权”,相关论文被《新华文摘》(网刊)全文转载。

“AI司法观” 的提出更具争议。2021年,他在《中国法学》刊发文章,警示 “司法人工智能不能替代法官的良知”。为了论证这一点,他带着团队跑了全国多家智慧法院,记录下技术应用的一些细节:“机器能比对法条,却读不懂案件里的人情世故——比如家暴受害者的恐惧,不是数据能衡量的。”

最突破性的,是 “政府-平台-社会” 三元结构论。2023年带队调研司法机关和数据交易所时,马长山发现平台既能协助政府监管,又能影响用户权益,“就像城市里的红绿灯,管着交通,也得被管”。这个发现,让他重新定义了数字时代的治理逻辑——后来,这一观点被一些部门和地方数字治理方案所吸纳采用。

“他的理论不是飘在天上的,是踩在地上的。”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王人博评价,马长山的每篇论文里都有“烟火气”,“要么是调研来的案例,要么是老百姓的真实诉求”。

一支 “黄金战队” 的养成

华东政法大学的博士生小李至今记得,第一次找马长山改论文时的场景:“我以为会被批评,结果他指着我的初稿说,‘这个角度很新,我们能不能再补充点杭州互联网法院的实践?’”那天下午,马长山从书架上抽出厚厚的《数字法治调研笔记》,翻到折角的一页,“你看这里,法官怎么说的,能帮你完善论证”。

在数字法治研究院,马长山搭建了一支 “文理混搭” 的团队:陆宇峰教授专精于网络社会的法理根基,韩旭至副教授聚焦于人工智能的伦理前沿,张文龙副研究员致力于数字时代的正义探寻,赵精武副教授是数据安全专家,马金芳教授擅长司法数字化改革——用他的话说,“数字法学要拆学科墙,我们自己先不能有墙”。

2021年编写《数字法治概论》时,团队经历了一场 “头脑风暴”。马长山坚持每章开头要加 “法律故事”,比如用 “人脸识别侵权案” 引出数据权,年轻学者担心 “不够学术”,他却强调:“教材要让学生看得懂、用得上,得先让他们觉得‘这和我有关’。” 最终,这本55万字的教材成了国内首部数字法治教材,发行量突破3万册。最近,他主编的《数字法理学》也已公开上市,配备了免费下载的PPT,销量可观。

团队里的年轻人总能感受到他的 “放手” 与 “托底”:博士生小张想研究AIGC治理,马长山帮他联系司法机关调研;韩旭至副教授申报教育部项目,他对申报书提出了具体建议。“马老师常说,‘学术不是独舞,是接力跑’。” 如今,这支团队已发表核心论文50余篇,培养的学生成了各地数字法治领域的骨干。

远征仍在继续

每天清晨五点半,马长山的书房灯准时亮起。书桌上摊着凌乱的书籍,页边距里的批注从 “技术风险” 写到 “人文底线”。

“还有好多事要做。” 他最近在关注跨境数据流动和跨部门大数据办案,计划带队去浙江和广东调研;《数字法治专论》(博士版)的编写也提上了日程,“要让数字法学的体系更完整”。 从黑土地到黄浦江,从传统法学到数字法治,马长山的学术远征已走过三十载。他身上的 “龙马精神”,早已超越个人品格——那是中国法学在数字时代寻求自主创新的缩影:既要像龙一样突破思维的边界,也要像马一样踏稳实践的土地。

“我们既要做数字时代的弄潮龙,也要做法治道路的千里马。” 这句话,是他内心的独白,也影响着很多年轻的数字法学研究者。(中国周刊 秦前松)

《中实智库名家榜》专题由中国实践智库特约供稿,上榜名家均为国内高端智库领军人物。本文部分素材及图片来源于官网及受访者,专题总策划:秦前松。(转载请详细备注来源信息)

版权声明:凡标注来源为中国实践的文章、图片、视频等内容均为本网原创、作者来稿。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实践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来源:中国实践网”。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底部g1

登录

📱
请输入您的手机号码。
🗝️
频道合作

申请城市频道

欢迎申请开通城市频道,即享千万流量分享传递党的声音,展示党建成果。

了解详情

中实网——中国实践智库官方融媒矩阵主网站

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二号院

联系电话:

电子信箱:8796023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