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阅读《平遥话》这部长篇小说,得知这是一部用平遥话讲平遥晋商故事的纪实性小说,无论从理论的认知、小说的结构和语言的表达上,都感到有不小的收获。
一、作者在文化认知上有大境界,这是催生出这部小说的重要原因之一。他在书的《引子》里写道:“改革开放初期,广东话风靡全国。若不是弹丸之地的香港,变成亚洲四小龙之一;若不是乘着开放的东风,广东成为先得风气之地;没有生猛的经济腾飞,何以会有一首首粤语歌曲传唱华夏大地?粤语之风头,一时无两。
“你再看,大上海又一次崛起了,沪语风头正健。对外地人坚持说自己的方言,透出来的是对生我育我一方水土的骄傲。若没有繁荣的经济和地域的发达来撑腰,坚持说自己的家乡话就缺少了底气。”
在当今平遥古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受到中国乃至世界人民的喜爱和热捧,在此形势下,平遥确有不少在方言文化上有想法的人和事。关于坚持用平遥话写文学作品,早在十年左右前的平遥文坛上就曾做过讨论。那是在王克强先生写作的《大通银号》、王进明先生写作的《村人村事》出版座谈会上,就讨论过这样的话题。那时平遥的作家们就认为,如果采用乡土性的平遥话写作,一些在普通话里不常用的词语就应该在下面加注释,这样比较容易为社会所接受,也容易将平遥的方言文化内涵输送出去。但像刘伟波先生这样比较勇敢地纯粹用平遥地方方言,写出这样一部地方文化性很强的文学作品,确为一次敢于吃螃蟹的大胆尝试,但它的文化市场在平遥方言研究学者的案头,生活在平遥或输散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平遥人的文化消遣里,抑或对平遥文化有着特别情感的读者兴趣里,但由此渐而广之地开拓出去,其结果也应该是耐人寻味的。
二、这部小说结构上的创新因素——细述方言词语,既是为完善本小说的文化内涵而采用的文化形式,同时又体现了作者为拓宽“平遥话”的生存活力,所焕发出的无畏前行精神。
本书总体采用的表述形式是小说的写法,但因为想加强对本土方言文化的向外传播,尤其采用了以方言雅语作为章节的题目。这样做的首要任务,就变成首先要让读者对某一方言先作一个全面的了解,以至在每一章节里作者一般都要有一大节对某一词语的解释和说明。而这种现象也就成为本书结构中的一个特殊之点。虽然作为作家的写法来说:文无定法,但这也就成为了本书创作中的一个创新型的特征之一。
在这些内容里,作者采用了从古籍书本中寻章摘句的方式,作为词语成立的依据,或向事物纵深探寻的导向,给了读者以众多的丰富知识和思维的引导,也由此展现出作为平遥文化雅言中的方言词语的来历,以及曾经所具有的丰富深刻的文化内涵。
作者在创作本书的思维里,是有着宏大愿望的。作者在《故事梗概》中写道:“本作品许多方言土话,为上古雅言。引用典籍,寻章摘句,搜寻典故传奇,也是试图书写平遥城的历史。”由此可见,作者创作本书,在他思维里的写作分量。由此我们也就好理解他在本书《引子》中的第一句“开头语”:“平遥城的历史,很久远”这句话的深远意蕴了。
如对“祖爷”一词的文化挖掘,作者是充分运用了他的哲学演变思维和艺术表现形式来予以了综合性深刻认识、分析和展现的。
祖爷,作为平遥口头语,有一种至高无上的霸气作用。但在过去的文化传承上,一般是指坟地的立祖人或神祖图上的第一人。因为要成为立祖人或神祖图上的第一人一般要求比较高:要夫妻原配、子女齐全,家庭和谐、寿龄高迈等。但现在时代变了,连坟地都分散得不在一起了,都成为一种小家庭式的纪念形式了。所以我认为好的“祖爷”,也成为了一种精神性的家族谱系了。过去我不理解断代谱系的现象,如有的神祖图上,把明代或清代对家族有特殊贡献和影响的先祖名家立上去。现在我理解了,这既是对有贡献影响的祖先某人的纪念,也是对家族优良家风的一种精神传承和希冀追求。
像这种根据某一词语的历史演变,阐述出一种重大历史现象的演进过程,也是促使本书内涵丰富起来的又一文化现象。
三、本书在人物塑造上,也有众多可取之处。有趣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也可推进方言文化的受众人群。
本书中的杨掌柜,是作者着力塑造的一位智者形象。他经历的事情多,交际的世面广。杨掌柜原来与刘元的父亲在汉口商号中有同乡之谊,但当时的杨掌柜已是铺号中的三掌柜,而刘元的父亲则是另一铺号的伙友。平遥票号失败后,杨掌柜回乡自开再兴钱庄,还联络商界同仁开办了“晋生面粉公司”,还亲自从太原坐火车到天津提取德国面粉机器,走过北京、天津、汉口,在一般人眼里是见过大世面的人物。后来面粉公司机器爆炸、日军入侵抢劫,致使公司失败,从此老人逐渐退出商界,开始回乡经常抱着“话本”度时光。但他看话本的过程,也是他总结世事,融汇知识的过程。作者这样写来,便将他塑造成了精通世事,明了趋势的一位令人敬仰的晋商智者形象,以至后来作者经常以他口中的经典话语,点拨着在迷局中蹒跚徘徊的人,从而显示着平遥商人的智慧光芒。
刘元作为书中的主人公,更是作者着力塑造的一位人物。刘元出身贫寒,15岁前父母双亡,便进城做了杨掌柜再兴钱庄的学徒和小伙计。在杨掌柜的精心栽培下,逐渐成长为能在商号铺面中独当一面的人物。但由于娶了杨掌柜的退婚女儿,被辞退出钱庄后,便另寻出路开始了做粮食的生意,在粮食换布匹的过程中,逐渐取得在平遥开设齐泰布庄的山东刘掌柜信任。以致到日军入侵平遥时,刘元竟接受下刘掌柜的两千多匹白布,后来几经周折暗中全部卖给了八路军,手中有了大量的金银财宝。但这些财宝在“文革”初的红卫兵“造反”时暴露,刘元妻子桂馨儿也被惊吓急气成“魔子”“疯子”,此后刘元的大部分时间便照料了患病的妻子。改革开放后“落实政策”,刘元被“造反派”拿走的金银财宝,都折价为人民币赔偿回来,孩子们因有文化都成了国家的文化科技人才,刘元过上了幸福无忧的生活。本小说在塑造刘元这个重点人物上,是下了大功夫,费了大心思的。真是作为自己的先辈,写好了怕交代不了读者,写差了自己还不甘心,但我认为他拿揑的这个分量和程度就真不错。既写出了刘元这个人物兢业做事,虑事周全,但又在对待财物上显示出的“贪心”一面,竟至引来“文革”中“造反”时带来的“因果”联贯。但总之这是作者在塑造晋商人物中可以说成功的一个范例。
二小,这是本书中塑造也算成功的一个汉奸形象。二小本来是一个农村出身的小市民、小商人角色,但由于他贪心不足的劣根性,以至使他逐步地走向了自己的反面,尤其在日军入侵后国家陷入灾难时期,甚至堕落成为了危害人民,危害国家的汉奸,以至后来恶贯满盈时,遭到了党和人民严惩的结局。
本书在写作上,前面是按小说的思路写作的,但到后来,在艺术人物的典型化上缺乏了思考和提升,就变成了家族谱系式人物的记述,以至使重点人物形象模糊了,事迹连贯性也缺乏了支撑,这应该是本书创作中略显不足之处。
四、本小说在语言锤炼上所显示出的特点是短语多,干净、有力,这是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又一特征。
总之,这部小说在用当地话叙当地事,显示当地方言的顽强生命力,展示古代本地雅语的艺术魅力上,既是一次尝试,更是一次树旗立号,以自己的无畏精神,向着自己确立的目标,以身作则,全力以赴,真刀真枪拼搏了一场的亲身实践。我认为精神不错,勇气可嘉,效果也值得肯定。正如张平先生在序中所说:“《平遥话》通过讲述一批生活在平遥古城小人物的命运浮沉,立体地展示了一个悲壮时代,这对山西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同样是在另一方面、另一角度积极有益的尝试和探索。”“作品不仅大量运用了平遥古城的方言土语,而且以方言词汇作为章节的标题,引人入胜又独具一格。”“《平遥话》的出现应是一个很好的范本。”
2025年10月2日
作者简介
张中伟,笔名宗玮,1955年6月生,山西省平遥县人。山西省作协会员,平遥县文学协会原主席,平遥古城文化研究院研究员。主要作品有散文集《德的联想》、长篇历史小说《天下第一号》(与金明合作)、《傅山传奇》、《“花间词”鼻祖——温庭筠》、《著名历史学家——侯外庐》、《现代中国文学史奠基人——王瑶》、《抗日女英雄梁奔前》等。其事迹先后被载入《晋中英才》《山西作家名录》和由中国国际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当代文艺名家辞典》中。
编辑:秦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