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东方佛都,自诞生之初便伴随着与乐山大佛的比较。然而,其真正的价值并非在于“古”的仿冒,而在于“今”的创造。它是一座由现代艺术家群体,以山为纸,以锤为笔,怀着对传统的敬畏与创新的勇气,共同完成的宏大艺术创造,是一场关乎艺术、时空与精神的伟大对话。它的美,是一种复合的、深思的、具有当代精神向度的美。当现代匠心叩问千年古意,乐山东方佛都便在这叩问声中,开启了一场深刻的美学破界之旅。

破界之一:从“仿制”到“创生”的技艺边界
步入东方佛都,最先感知到的“破界”,在于其雕塑艺术的创作理念。
这里没有停留于对唐宋石刻的顶礼膜拜与简单模仿,而是进行了一场技艺的创造性转化。在艺术大师与四川美院教授们的引领下,创作者们以学者般的严谨,深入研习失传的古代造像法则;又以艺术家的大胆,将西方雕塑的解剖学、结构学融入其中。
于是,我们看到的佛像,既有传统“三十二相”的庄严神韵,其肌肉线条、衣纹流转间又充满了现代审美所推崇的精准与生命力。更令人叹服的是那些“看不见”的匠心:为使仰视视角中的四大天王显得挺拔伟岸,匠人将其身体前倾雕刻——这是一种将科学视觉经验融入传统美学的智慧。这标志着东方佛都从“形似”的工匠境界,迈入了“神似”并赋予其当代气息的艺术家境界。
破界之二:从“景观”到“场域”的精神边界
这是东方佛都区别于普通“人造景观”最核心的美学分野。
普通的人造景点,其终点是提供一种外在的、可供消费的视觉奇观。而东方佛都的终极追求,是营造一个能容纳艺术、精神、引导内心的神圣场域。
万佛洞是这一追求的极致体现。将宏伟的造像群置于山体内部,这本身就是一个伟大的美学构想。当游客从外部世界步入这幽深的洞窟,在明暗交替间,与依岩而凿的33米高释迦牟尼佛骤然相遇时,物理空间的转换瞬间催化为心理状态的剧变。洞窟的围合感、佛像的尺度感、光线的神秘感共同作用,构筑了一个强大的精神引力场。它不要求你仅仅“观看”,更邀请你“感受”——感受自身的渺小与心灵的震颤,从而在喧嚣的现代生活中,觅得一片神圣的寂静。
破界之三:从“物象”到“心觉”的体验边界
东方佛都的美学价值,最终指向观者内心的升华,完成了从物象到心觉的跨越。
那尊长达170米的巨型卧佛,是“破界”精神的宏观象征。艺术家并未大规模开山劈石,而是以凌云山体为天然画布,仅雕琢头部与足部,巧借山形与植被,自然勾勒出佛陀安详的卧姿。这已超越了雕塑的范畴,是“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当代实践。它让观者领悟到,佛并非在山中,佛即是山本身。
这种设计,促使观者的体验从对一尊“物象”(佛像)的欣赏,升华为对一种“意境”(禅意)的整体感悟。在这里,艺术的目的不再是再现自然,而是成为自然的一部分,并引导观者与自然、与内心进行一场深邃的对话。
东方佛都的“破界”之旅,破开的不仅是艺术的边界,更是我们认知的边界。它雄辩地证明,传统的生命力不在于被封存在博物馆的玻璃展柜中,而在于能与每一个时代进行充满活力的对话。
当现代匠心叩问千年古意,回响在凌云山壁之间的,并非一个时代的终结,而是一场永无止境的美学序章。在这里,古典的灵魂找到了当代的躯壳,而东方的美学精神,也因此获得了面向未来的、新的表达。(中视文旅)
编辑:秦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