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乐山凌云山麓,一座充满传奇和神秘色彩的艺术奇观巍然矗立。东方佛都——它究竟是一座宏大的“人造景观”,还是一处真正的“美学圣境”?要解开这个谜题,需要解码深藏于其石刻肌理中的三重美学密码。
密码一:从“形似”到“神至”的技艺跃迁
普通“人造景观”止步于外形的模仿,而东方佛都追求的,是形神兼备的艺术创造。
这里,每一尊佛像都是对古代造像法则的深度解读与现代转译。在艺术大师刘开渠的指导下,创作者们不仅复原了唐宋石刻的技艺,更将西方雕塑的解剖学知识融入东方审美。于是,佛像在保持传统神韵的同时,肌肉线条更显精准,衣纹流转更具生命力。
更为精妙的是那些“看不见”的匠心:为使仰视视角中的四大天王显得挺拔伟岸,匠人将其身体前倾。这种视觉校正的智慧,超越了简单复制,展现出对观者体验的深刻理解。这正是东方佛都区别于普通仿古景观的核心——它不仅是技术的展示,更是艺术的升华。
密码二:从“场所”到“场域”的精神建构
这是区分“景观”与“圣境”的关键密码。
普通人造景观提供的是凭空构造一个物理“场所”,其价值在于“被看见”。而东方佛都在凌云九峰这个本就存在千年的佛文化场域,通过精心的空间叙事,“复活”了一个跨越千年的“圣境”。
万佛洞的营造堪称典范。将宏伟的造像群深藏于山腹之中,这一设计本身就极具哲学意味。当游客从明亮的外界步入幽暗的洞窟,在33米高的释迦牟尼佛前驻足时,物理空间的转换瞬间催化为心理状态的剧变。洞窟的围合感、佛像的尺度感、光影的神秘感共同作用,将观者从日常的喧嚣中抽离,带入一个能够自我观照的精神世界。
密码三:从“人造”到“天工”的哲学回归
最高级的美学密码,在于如何处理人工与自然的关系。
那尊170米的巨型卧佛,是这一哲学的完美体现。艺术家没有大规模改造山体,而是“四两拨千斤”般地雕琢首足,巧借山形与植被,让整座凌云山成为佛陀的自然化身。这已超越了雕塑的范畴,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当代实践。
在这里,人工的介入不是为了征服自然,而是为了唤醒自然内在的神性。这种创作态度,让东方佛都摆脱了“人造”的匠气,获得了“天工”的灵性,从而步入美学圣境的殿堂。
解码:超越非此即彼的二元判断
破解这三重密码后,我们得以超越“人造景观”还是“美学圣境”的简单二元对立。
东方佛都的真正价值,在于它完成了一次创造性的转化:它以现代的材料和技艺,传承了千年的造像智慧;它以当代的空间理念,复兴了传统的场域精神;它更以艺术家的个体创造力,激活了山水的内在灵性。
这不是对古代的复制,而是让传统在当代真正地“活”了下去。在这里,“人造”不再是贬义,而成为连接古今、对话天人的桥梁。
最终,东方佛都告诉我们:真正的“圣境”,不在于它诞生于何时,而在于它能否让每一个置身其中的人,在石头的静默中,听见内心的回响。这,正是它超越“人造景观”争议,升华为“美学圣境”的终极密码。(中视文旅课题组)
编辑:秦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