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文成初中录播室里,科学探索的浪潮接连翻涌。为落实双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3月12日、19日与26日,三节别开生面的科普创新实验课在此展开,七八年级的30名学子化身“小小科学家”,在陈俊老师及周杨莉副校长、周建老师团队的引领下,踏上一段妙趣横生的科学探索之旅。这场以“动手实践、创新思维”为核心的系列活动,不仅让抽象的科学知识“活”了起来,更在学生们心中播下了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的种子。
从阻尼器到电动机:揭开科学的神秘面纱
3月12日的课堂以“建筑的守护者”为主题。陈俊老师从上海中心大厦的抗震奥秘引入,用千吨阻尼器的故事点燃学生好奇。空矿泉水瓶、螺帽和细绳化身实验材料,学生们亲手制作简易阻尼器,用吹风机模拟狂风,观察“反向摆动抵消震动”的神奇现象。“原来摩天大楼‘站稳’的秘密藏在物理学里!”
一周后,课堂聚焦“电能驱动的魔法”。学生们拆解电动机,观察定子与转子的精密结构,并通过连接电路让风扇叶片飞转、车轮滚动。陈俊老师以洗衣机、油烟机为例,将电磁感应原理融入生活场景,学生们感慨:“以前觉得电动机很复杂,现在发现它就在我们身边!”
机械动力小车:实践中的能量转化课
3月26日,课程进阶至“机械动力系统设计”。木质车架、电机、风扇叶片和电池盒组成动力小车套件,学生们化身工程师,探索“电能→机械能”的转化奥秘。陈俊老师现场演示:电池驱动电机,风扇旋转产生反推力,小车在教室地板上疾驰。“风扇角度影响速度吗?”“车轮摩擦力如何优化?”学生们边组装边讨论,教室内思维火花四溅。
七年级的几个小组创新性地调整叶片倾斜角度,让小车速度提升20%;八年级团队尝试用橡皮筋增强车轮抓地力,意外发现“防打滑”妙招。这场理论与实践交融的课堂,让抽象的能量守恒定律化为指尖触手可及的动力奇迹。
做中学,学中创:STEM教育的生动实践
三次课程紧扣STEM教育理念,融合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
跨学科整合 :阻尼器实验关联物理学与建筑工程,动力小车设计贯穿电学与机械传动;
问题导向学习 :从“如何稳定建筑”到“如何优化动力效率”,引导学生用科学思维解决真实问题;
创新能力培养 :开放性的实验设计(如自主改进小车结构)激发创意,60%学生提出了新颖方案。
周杨莉副校长表示:“科学教育不应止步于课本。让学生亲手触摸、拆解、创造,才能让知识扎根心底。”课后调查显示,90%的学生认为“实践让知识更易懂”,85%的学生对参与科技竞赛产生兴趣。
未来展望:让科学之光照亮更多梦想
玉山县文成初中此次科普实验课系列,不仅是一次教学创新,更是一场科学启蒙的“播种行动”。“科学的浪漫在于未知与探索。”陈俊老师寄语学生,“愿你们保持这份好奇心,在未来的某一天,用科学改变世界。”这场春日里的科学之旅虽暂告段落,但学子心中跃动的科学之火,已然照亮了通往创新的星辰大海。(周杨莉 刘亚凤 廖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