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凌云九峰的晨雾尚未散尽,褚红色丹霞岩壁上的摩崖造像已在晨光中显影:173 米露天睡佛以山为榻,33 米坐佛颔首凝眸,800罗汉浮雕神态万千。这片诞生于现代的佛国秘境,何以挣脱 “当代景观” 的标签,与敦煌、云冈等千年石窟并肩,跻身 “中国第五大石窟群”?答案藏在它被誉为 “石刻艺术的交响曲” 的独特气质里 —— 不是复刻历史的独奏,而是传统与现代、自然与人文交织的恢弘乐章。
技艺乐章:古法新声的传承变奏
石窟艺术的生命力,在于技艺的薪火相传。东方佛都的 “交响序曲”,始于对千年石刻技艺的虔诚接续。选址之初,创作者便延续海通法师的智慧,相中凌云九峰整体性极强的丹霞岩,这种无需加固即可承载巨像的天然石材,为古法施展提供了最佳舞台。四川美院冯宜贵、伍明万等教授率领工匠,腰系绳索悬空作业,沿用唐代 “自上而下逐层剥离” 技法,每一锤都循着千年的力道节奏,让濒危的摩崖造像技艺在丹霞岩上重获新生。
但传承绝非简单复刻的 “怀旧演奏”,而是融入现代美学的 “变奏创新”。传统石窟因解剖学局限留下的比例遗憾,在当代创作者手中得以弥补:万佛洞坐佛既留存唐代造像的庄严雄浑,又以精准的肌肉线条赋予生命质感,被赵树同赞为 “现代石刻雕塑第一”;三解脱门处,敦煌飞天的灵动与古印度菩萨的丰腴相映,恰似不同地域石刻 “乐调” 的交融碰撞。这种 “古法为骨、新艺为魂” 的创作,让石刻技艺跳出 “文物修复” 的桎梏,成为活态传承的典范。
空间乐章:洞窟叙事的立体编排
若说技艺是音符,空间布局便是交响曲的乐章结构。东方佛都以 “林隐千佛,洞中百窟” 的规划,打破了传统石窟分散的格局,构建出脉络清晰的 “交响叙事”。600 米地宫堪称这场叙事的 “华彩乐章”,袁成龙教授以现代光影为指挥棒,暖光自穹顶倾泻,与丹霞岩壁交融出金碧辉煌的意境,让宗教神圣感在明暗变幻中重生,这方 “地下卢浮宫” 彻底革新了石窟的观赏逻辑。
地宫内的造像群则是 “乐器组” 的精妙配合:80 米长的八百罗汉浮雕如同管弦乐合奏,或嗔或笑、或静或动,打破程式化束缚,活脱脱一部 “石刻版人间百态”;降妖池释迦牟尼的淡然眼神如戏曲高腔,直击人心;9 米媚态观音的衣袂翻飞似小提琴滑音,婉转灵动。游客穿行其间,从露天 “序曲” 到地宫 “慢板”,再到洞窟 “终章”,动线与情感的起伏完美契合交响韵律,这种沉浸式体验正是传统石窟难以企及的突破。
文化乐章:天人共生的和谐共鸣
中国石窟历来追求 “天人合一”,东方佛都将这一理念演绎成 “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交响”,成为其跻身五大石窟群的关键密码。景区森林覆盖率达 90% 以上,造像隐匿于苍松翠柏间,露天睡佛借山势延展,洞窟造像与山石草木相映,仿佛佛自山出、山为佛依。联合国蓝狄・德本盛赞其 “自然与人文相融的典范”,恰是对这曲 “环境乐章” 的精准注解。
更深刻的共鸣,藏在文化内涵的现代转译中。如同大足石刻以 “报父母恩重经变相” 展现世俗温情,东方佛都也跳出纯粹宗教叙事,让石刻成为文化载体:文化长廊里,古代经卷与现代作品并置,清晰勾勒佛教艺术传承脉络;讲解服务将造像背后的禅意与孝道娓娓道来,让石窟艺术走出学术象牙塔。这种 “神圣性与世俗性共生” 的特质,恰似卢浮宫从皇家收藏到公共殿堂的转型,让千年文化在当代获得情感共鸣。
交响终章:中国第五石窟群的价值启示
从乐山大佛的 “孤峰独峙” 到东方佛都的 “万佛拱卫”,凌云九峰终于在千年后形成 “众星捧月” 的佛文化版图。这一格局暗合中国石窟 “由点及面” 的发展规律,也让 “第五大石窟群” 的称谓有了实质支撑。它的价值不在于拥有千年包浆,而在于证明:传统艺术不必困在 “文物” 的玻璃罩里,完全可以通过匠心创作,在现代土壤中生长出新的文化生命。
当《风云》剧组在此取景,当孩童追着佛头光影奔跑,当游客在地宫灯笼下读懂石刻故事,东方佛都的交响曲已超越艺术本身,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纽带。它以技艺为弦、空间为谱、自然为器,奏响的不仅是石刻艺术的当代强音,更是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生动范本 —— 这,正是 “中国第五大石窟群” 最深刻的密码。(中视文旅 秦正/图片由AI合成)
编辑: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