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交汇,凌云崔嵬。乐山形胜,佛光西来。昔者盛唐气象,“峰各有寺”,香火连云;奈何烽火抗元,梵宇尽毁,唯余大佛孤峙。今有东方佛都,循古开新,千亩山林隐万尊法相,摩崖石窟续千秋佛脉,遂成当世第五大石窟奇观,寰宇誉之 “东方卢浮宫”。余观其大美,感其精诚,乃作斯赋。
梁恩明先生,生于渝州,长于人文之地。早年任教,后为知青,自办油印小报,文字偶见报端。继而求学川大,于《四川文学》发表评论,才情初显。大学既毕,任职省政府办公厅,仕途可期,然其心向文化,毅然赴乐山,辗转于编辑、文化局之职。至 1986 年,任乐山大佛乌尤文管管理局副局长,遍访敦煌、云冈、龙门等石窟,见乐山大佛虽为世界第一,却于四大石窟群中无立足之地,且周边无石窟群相衬,遂萌在其周遭打造大型佛像群之念。彼时政策鼓励公职下海,先生果断弃仕,以民营企业之姿,开启筹备。 邀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冯宜贵教授主理,聘中国雕塑鼻祖刘开渠先生为艺术顾问。规划经罗哲文、郭旃等顶级文物建筑专家论证,终破土动工。施工之难,超乎想象。匠人悬空作业,佛像比例难测,且摩崖造像须一次成功,不容丝毫差池。搭井架施工,山石出料常砸垮井架,后得古人拴保险绳悬空之法,方解难题。 若其穿幽篁而陟翠微,忽见巨像横空。长一百七十余丈,头枕南天,足濯北溟。天为穹庐,地作禅床,苍然草木覆金身,俨然涅槃真容。云雾缭绕间,似见释迦拈花,迦叶破颜;山风过处,恍闻梵钟透谷,经诵穿林。此乃东方卧佛,以整山为玉璞,化丹霞作菩提,令游者未入佛国,先沐慈光。 至若万佛洞开地宫,始知鬼斧通灵。循七百丈洞窟蜿蜒,忽见宝殿煌煌:三十三米坐佛垂目,五十一米药师擎天,九米天王执剑抱琵琶,威镇四方。八百罗汉浮雕环壁,或戏灵兽于膝前,或捧仙桃而莞尔,肌理流动,衣带当风。尤奇者,达摩祖师像临渊独立,锡杖斜肩,回眸处目光如电,似欲踏苇渡江。洞中灯影摇曳,香烟盘桓,人在其间,如行佛经变相之中。 观其雕琢之妙,实聚三代匠心。蜀中美院诸贤,承刘开渠之遗范;冯宜贵、王官乙等,继《收租院》之绝艺。匠人悬索凿岩,目测毫厘:一錾偏则法相毁,一钻误而山骨崩。乃以军镜测形,电波传讯,复现海通悬雕之古技。更融中西精粹:犍陀罗衣纹叠嶂,盛唐宝相庄严,兼以解剖塑肌理,写意传神魄。遂使失传二百载之摩崖绝技,再耀华夏。 嗟乎!昔者凌云九峰,仅存大佛形单;今朝千窟重现,终得万佛同辉。梁公恩明弃仕从艺,廿载辟莽,迁坟茔、移村落,植松柏以养地脉,凿山岩而铸佛魂。故联合国使者奥尔斯观之震撼,德本赞其 “天人合一”;赵树同叹曰:“此乃现代石刻第一,百年后必与古佛同辉!” 盖因佛都之奇,非惟法相森列,更在融梵境于自然:香樟掩映曲径,亭榭点缀层峦,野芳发而佛目慈,佳木秀而檐角飞。此诚应 “清水芙蓉,天然雕饰” 之境,暗合禅宗不二法门。 暮色四合,登连心山远眺。但见三江金波涌,九峰紫气萦。万尊法相沐夕照,恍若佛光普照尘寰。乃知此都非止石像之林,实乃文明再续之碑 —— 盛唐气象借当代神工重生,佛陀智慧依摩崖永恒不灭。后之来者,当悟此间真意:佛法在石更在心,千秋胜迹终归众生。 文成之日,恰逢佛都创始人梁恩明散文集《人生逆旅》再版。其自述:“人当专志一事,百折不回,必有所得。” 三十载凿山造佛,非独成艺术奇观,更将荒山化作精神原乡 —— 使断绝之佛脉重续,让漂泊之匠心归根 。(中视文旅)
编辑:秦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