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夏,山西中阳煤矸石违规倾倒事件经媒体曝光后,迅速从地方环境问题升级为全国关注的舆情焦点。当三川河畔的黑色矸石堆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国家战略形成尖锐冲突,这场危机不仅暴露了资源型县域的环境治理短板,更叩问着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平衡之道。从舆情爆发到系统治理,中阳困局的破题之路,成为检视县域治理能力的典型样本。
一、舆情演进:从隐蔽污染到全民关注的危机爆发
2025 年 5 月,一则由《中国新闻周刊》深度调查揭露的环境事件,将山西省中阳县推向舆论漩涡中心。记者实地调查发现,中煤苏村煤矿的运矸车辆在夜色掩护下,将大量煤矸石运至 20 余公里外的三川河岸附近倾倒。这些距离黄河一级支流不足百米的隐蔽倾倒点,占地面积超过 100 亩,却无任何防渗、导排设施,宛如生态肌体上不断溃烂的创口。更令人震惊的是,这一违规行为已持续多年,形成了一条由煤矿企业、运输公司与地方村干部勾连的灰色利益链条 —— 时任椿树坪村支书任彦斌通过控股物流公司承揽矸石运输业务,以 "土地转让" 名义占用三条山沟,却未向被占地村民支付分文补偿。
社交媒体成为舆情裂变的催化剂。抖音、快手等平台上流传的现场视频,以触目惊心的视觉冲击撕开了污染的遮羞布:深夜重卡在无防护的沟壑间倾倒矸石时腾起的粉尘云,雨后顺着坡面汇入河道的黑色渗滤液,村民院内顶棚日复一日堆积的煤尘…… 这些画面在 7 月初引发网民密集转发,# 山西矸石污染 #、# 谁来守护吕梁山 #等话题阅读量迅速突破 2 亿次,舆情热度在 7 月 3 日达到峰值,单日相关讨论量超 50 万条。当三川河畔的矸石堆与 "守护母亲河" 的国家战略形成强烈反差,这场区域性环境事件迅速升级为全国关注的生态治理议题。
这场舆情的传播轨迹呈现出典型的 "传统媒体曝光 — 社交媒体发酵 — 多领域共振" 特征。5 月至 6 月中旬,深度调查报道主导着信息传播,揭露违法倾倒的基本事实;6 月下旬至 7 月初,短视频平台成为主战场,污染场景的可视化呈现与村民的原声控诉形成强大传播力;进入 7 月,政务平台与中央媒体的介入将议题引向监管责任追问与系统性整改要求,完成了从民间维权到公共治理的议题升级。
二、危害分析:环境、社会与经济的三重撕裂
三川河畔的矸石堆如同多棱镜,折射出资源型地区发展模式的多重危机。在环境维度,中阳县地处黄河流域三川河水系核心区,违规倾倒点分布于龙河沟、贾家沟等支流沿岸,正在形成一条跨区域污染链。科学监测数据显示,煤矸石经长期露天堆放与雨水浸泡后,正在引发系统性生态破坏:矸石中的硫铁矿氧化生成硫酸盐,使淋滤液 pH 值降至 3.0 以下,同时溶解出砷、铅、铬等重金属,这些污染物随地表径流汇入三川河,直接威胁黄河中下游生态安全。更严峻的是,未建拦渣坝的矸石场在汛期存在矸石流风险,一旦发生将堵塞河道并加剧水土流失,重蹈鑫岩煤矿曾经历的生态灾难。
土壤系统的退化已呈不可逆趋势。监测数据显示,矸石堆放区周边土壤 pH 值平均下降 1.5 个单位,镉含量超标 3.2 倍,导致金罗镇村民种植的玉米苗大面积枯死。而企业为应付检查实施的 "象征性覆土"—— 厚度不足 0.5 米的土层根本无法阻隔污染物上渗,使耕地污染从表层向深层蔓延。大气污染则以更直接的方式影响着居民生活:矸石自燃释放的二氧化硫、硫化氢与运输扬尘叠加,使周边村庄 PM10 浓度超国家标准 4 倍,付家焉村村民被迫在院内搭建防尘顶棚的画面,成为社交媒体上传播的生态苦难象征。
环境危机正在侵蚀社会治理的合法性根基。中煤苏村煤矿矿长对前村支书涉案问题 "不知情" 的回应,与村民提供的征地协议形成的事实矛盾,县纪委对任彦斌 "已处理" 却不公开细节的模糊态度,共同导致政企公信力的坍塌。网民梳理发现,涉事企业坤龙煤业 2023 年曾因 "未苫盖矸石" 被处罚,但整改仅仅流于形式,暴露出 "以罚代管" 的监管套路。当 "耕地被占"" 健康受损 "的民生诉求在网络传播中被赋予对抗性叙事标签,如" 村民跪求停倾 "的视频(虽后被证实与中阳无关却仍广泛传播),折射出民众对基层治理的深层焦虑。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吕梁市在 2025 年 4 月刚被央视曝光煤矸石违规处置问题,开展" 倒查五年 "行动后,中阳却在 7 月发生新的倾倒事件,让" 运动式治理 " 的有效性受到广泛质疑。
经济层面的隐性成本正在逐渐显现。椿树坪村三条被填满的沟壑虽于 2024 年启动生态修复,但航拍图像显示仍有大面积矸石裸露。专家估算,若进行合规治理 —— 包括防渗处理、覆土工程与植被重建,每亩需投入 12 万元,远超当前 "象征性治理" 的投入,形成巨大的生态修复债务。环保问题已开始制约产业转型:2024 年梗阳煤业新建排矸场项目因 "邻近水源地" 引发争议,反映环保红线正在重塑产业布局;而 "煤矸石污染" 成为地域标签后,将严重阻碍文旅、绿色农业等替代产业发展,使经济转型陷入 "环境赤字 — 产业萎缩" 的恶性循环。
更深刻的矛盾在于资源利用的悖论:中阳县年产生煤矸石超 200 万吨,若全量资源化利用可创造近亿元产值,这些本可用于制砖、发电或井下充填的 "错置资源",却因偷排成本(约 33 元 / 吨)远低于合规处置(80 元 / 吨),形成 "劣币驱逐良币" 的市场怪象,让绿色发展理念在现实利益面前遭遇尴尬。
三、困局溯源:利益链固化与监管失灵的共谋
煤矸石违规倾倒的顽疾,本质是利益驱动下治理机制的全面失效。在企业端,成本压力构成违规的原始动力:煤矿支付合规处置成本(运输 25 元 / 吨 + 处置费 8 元)是偷排成本(短途运输 4 元 / 车)的 8 倍,在煤价下行周期中,企业冒险违规的冲动更加强烈。中煤苏村煤矿将矸石处置外包给关联物流企业的做法,巧妙实现了环境责任的转嫁,形成 "排污主体模糊化" 的逃避机制。
基层权力的异化构成利益链的关键节点。村支书任彦斌通过控股物流公司承接煤矿业务,以 "荒沟治理" 名义低价租赁集体林地(实际未补偿村民),再转手倒卖给企业作为倾倒场地,形成典型的 "红顶商人" 模式。而镇政府对村干部违法行为采取 "内部处理" 的庇护态度,助长了地方保护主义的蔓延。在村民层面,部分人因短期利益诱惑参与其中,如杜家岭村按车收取 "场地费",却对长期环境代价缺乏认知;而受害村民因林地权属证明不全或畏惧报复,在举报后多选择妥协,形成 "沉默的大多数" 困境。
监管体系的功能性缺陷让制度防线形同虚设。虽然《煤矸石综合利用管理办法》明确禁止永久性堆放场并要求临时场所具备防渗措施,但中阳县境内竟无一合规矸石场,导致企业陷入 "无处可去才偷排" 的治理悖论。2023 年县环保部门对坤龙煤业下达的责令改正书,要求 "矸石运至填埋场",但该企业实际无合法填埋场可去,让行政指令沦为空文,暴露制度设计与现实需求的脱节。
多头管理体制加剧了监管失效。煤矸石治理涉及环保、国土、林业、安监、水利五部门,职能交叉导致责任稀释:林业局仅确认 "任彦斌占 3.1 公顷林地" 却未推动恢复原状,环保部门聚焦大气污染却忽视土地违法,形成 "九龙治水" 的尴尬局面。执法能力的薄弱更让监管力不从心:县环境执法人员不足 20 人,面对点多面广的夜间倾倒行为难以全时监管,而 "双随机" 检查机制易被企业规避 —— 如央视曝光的 "覆土把戏",企业在检查前覆盖薄土应付,次日继续作业,让监管技术手段落后的短板暴露无遗。
舆情应对的失当进一步激化了矛盾。媒体 6 月 18 日报道后,县政府直至 7 月 3 日才作出回应,10 天的响应空窗期放任谣言滋生;金罗镇镇长 "任彦斌已辞职" 的模糊表述,未能消解公众对 "保护伞" 的质疑。核心信息的不透明 —— 如涉事地块土壤水质监测数据、村干部处罚依据、煤矿补偿标准等关键信息的缺失,导致 #中阳环保局的秘密# 等衍生话题发酵。而县委书记 2024 年调研时强调 "科学治理" 却回避历史追责,2025 年 "六五环境日" 宣传 "五彩中阳" 与村民曝光的污染画面形成的讽刺性反差,更让政府传播陷入 "话语空转" 的困境。
四、系统治理:从危机应对到生态转型的路径设计
(一)短期破局:舆情管控与民生止损的紧急响应
化解当前舆情危机,需建立 24 小时响应机制的 "组合拳"。建议成立由县委书记牵头的舆情应对专班,实施三步走策略:24 小时内发布《中阳县煤矸石问题初步通报》,公开承认金罗镇、下枣林乡存在违规倾倒事实,公布已控制的涉事车辆信息,承诺彻查到底;48 小时内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由省环科院专家组成的调查组名单,直播椿树坪村采样过程,同时由纪委通报对任彦斌立案侦查(涉嫌侵占林地、受贿)及中煤苏村煤矿停产整顿的决定;随后设立 "矸石治理" 专题页,每日更新倾倒点清理进度、村民体检结果(重点公示血铅、尿砷指标)、赔偿协议签署户数,用信息公开消解猜疑。
针对最紧迫的民生问题,启动三项止损工程。在健康干预方面,对杜家岭、椿树坪等村开展呼吸道疾病筛查,为粉尘敏感人群安装空气净化器,紧急铺设饮用水管道以暂停使用受污染水井;土地修复方面,对遭重金属污染的耕地采用 "客土置换 + 钝化剂" 快速修复,确保当季作物安全,并建立耕地污染保险基金,对绝收农户按亩产 3000 元预赔付;举报激励方面,推行 "随手拍" 有奖举报机制,视频核实后奖励 500 元,对任彦斌案关键举报人实施人身保护,打破 "不敢举报" 的恶性循环。
(二)中期固本:监管重构与生态修复的系统推进
破解 "人少点多" 的监管困境,需构建智慧监管平台。为全县矸石运输车安装 GPS 与载重传感器,数据实时接入智慧矿山平台;在重点沟壑部署震动传感器与红外摄像机,形成自动识别夜间倾倒的报警系统。每月开展卫星遥感扫描以识别新增堆放点,配置无人机巡查队测量覆土厚度与植被指数,实现 "空天地" 一体化监测网络。建立煤矿环保 "黑名单" 制度,将违规企业纳入征信系统,在信贷、拿地等方面予以限制;探索 "矸石银行" 创新机制,要求企业预存处置费,合规完成治理后返还,形成经济激励。
在流域治理层面,编制《三川河煤矸石污染治理规划》。在污染源阻断方面,于椿树坪沟等历史倾倒点建设垂直防渗墙(深度 20 米)与渗滤液收集池,参照鑫岩煤矿模式修建拦渣坝与截洪沟;生态重建方面,对已闭库矸石场分级削坡(坡度≤25°),确保覆土厚度≥1 米,种植紫穗槐、柠条等耐性植物,沟口建设人工湿地净化淋滤水;循环利用方面,在下枣林乡建设全县首个煤矸石资源化中心,分选可燃矸石供附近电厂,页岩矸石制陶粒,泥沙质矸石用于沉陷区回填,打造 "变废为宝" 的示范工程。
(三)长期转型:制度创新与产业重生的深层变革
实现根本性治理,需通过地方立法突破制度瓶颈。制定《中阳县煤基固废管理条例》,划定 "荒沟生态修复区",允许合规企业有偿使用沟壑实施矸石填埋与土地复垦,形成的耕地指标可交易;强制要求新建煤矿配套井下分选充填系统,矸石回填率≥70%,现有煤矿需在 2027 年前完成改造;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按吨煤提取 10 元作为矸石治理基金,由企业、县财政、省级转移支付共同承担,为历史遗留污染修复提供稳定资金来源。
在产业生态重构上,推动煤炭经济绿色嬗变。培育煤矸石资源化利用产业链,引进制发泡陶瓷、岩棉等高值化项目,县政府优先采购矸石砖用于市政工程,并对资源化产品实施增值税即征即退 50% 的优惠政策。将修复后的矸石场纳入 "矿山公园" 体系,如在椿树坪沟打造梯田花海,结合复垦林地发展生态研学,扭转 "污染之地" 的地域标签。构建多元共治体系,成立由村民、企业、环保组织组成的 "固废治理监督会",对煤矸石项目选址、补偿标准等行使评议权,定期举办 "生态开放日" 展示修复成果,重建公众信任。
(网络视频截图)
五、案例启示:从鑫岩模式看治理的可行性路径
中阳县鑫岩煤矿的治理实践提供了宝贵的正面经验。2014 年该矿排矸场通过 "分级挡护 + 立体排水 + 生态覆绿" 的技术路线,建设 57 米长拦渣坝(抗滑安全系数达 1.38),设置 6 级边坡(每级高 8 米)并采用拱形浆砌石护坡固土,内覆 0.6 米种植土,构建了科学的防护体系。防洪设计上,沿坡面建设截水沟与马道排水沟,末端设 15 米 ×3 米 ×2 米的消力池,可抵御 50 年一遇暴雨,渣顶采用竖井排洪避免积水渗透。生态修复阶段,分层覆土后种植紫穗槐、沙打旺等耐旱植物,3 年内植被覆盖率达 80%,使沟壑成功转化为灌木林地。
该项目前期投入约 2300 万元,虽高于简易倾倒成本,但避免了后期可能超 5000 万元的天价修复费用,更重要的是规避了环境违法风险。这一案例证明:规范治理虽增加企业短期成本,却能创造长期生态与经济价值。建议将鑫岩模式写入中阳县煤矿环保手册,强制新项目对标建设,并通过对比不同治理模式的成本效益 —— 如简易倾倒(30-40 元 / 吨)的极高环境风险、规范填埋场(80-100 元 / 吨)的可控风险、井下充填(120-150 元 / 吨)的低风险与资源化利用的零风险 —— 引导企业选择可持续的发展路径。
中阳县煤矸石倾倒舆情困局,本质是资源型地区发展模式转型的一个缩影。破解这一困局需要把握三重逻辑:在环境正义层面,以 "谁污染谁付费" 原则
编辑:闻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