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熬好的中药汤药,夏天一般最多能存放1到2天;我们研发的颗粒剂,有效期大大延长,出差携带也方便。”7月8日,记者跟随2025年“活力中国调研行”江西主题采访团来到樟树市仁和集团。在研发实验室,集团药品研发总监李喜龙向记者介绍二冬汤颗粒。这款源自古代经典名方的产品,通过现代技术将传统汤剂转化为便捷颗粒,正是中药产业以技术创新传承经典的生动实践。
201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出第一批古代经典名方目录,二冬汤作为古方位列其中。“古方记载的只是处方和简单制法,要变成现代制剂,每一步都是挑战。”李喜龙解释,从药材筛选到制粒成型,技术创新贯穿始终。团队通过研究炮制工艺,将中药材转化为便于存储的饮片,再经提取、浓缩、干燥、制粒等环节,最终制成颗粒。每一步都需精准控制工艺参数,避免有效成分流失。
“芒果苷对热稳定性较敏感,中试放大时含量总不稳定。”谈及研发难点,李喜龙团队记忆犹新。为解决这一问题,他们引入高效液相色谱仪、液质联用仪等现代分析设备,先分析制定汤剂的特征图谱,明确活性成分的种类和含量,再以此为标准,通过数字化工艺参数控制,确保颗粒剂与汤剂的成分组成“高度相似”。
“我们要让每一批颗粒,都和刚熬好汤药的品质和疗效一致。”李喜龙表示,通过建立特征图谱分析控制,每批产品都需按照质量标准进行质控,达标后方能放行。这种“以图谱控质量”的方法,让传统经验转化为可量化的数字标准。
在生产环节,技术创新同样关键。团队研究对比了湿法制粒、干法制粒、流化床制粒等多种工艺,最终找到最适合该配方的制粒方式。为应对“放大效应”,即小试成功但量产时出现质量波动的问题,研发人员全程驻守车间,在夏季高温、冬季低温等不同环境下反复试验,最终确定了一套稳定的规模化生产工艺参数。
仁和集团所在的樟树市被誉为“中国药都”,全市中草药种植面积超50万亩。近年来,当地大力支持中医药创新,与省内外多个科研团队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深度开展种质创新、遗传、标准化种植技术体系、质量标准提升等研究,樟树市已入选科技部第二批创新型县(市)建设名单。
(科技日报记者 朱玺 付丽丽 滕继濮 魏依晨 摄影 付丽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