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实网——中国实践智库官方融媒矩阵主网站

中视文旅

东方佛都,跨越千年的嘉州遗梦

浏览:13045次 发布时间:2025-11-19 09:21:46

三江汇流处,凌云山静卧千年。乐山大佛面朝江水,目视红尘,仿佛在等待一个未竟的约定。世人只知它是盛唐的杰作,却少有人知,这尊71米的弥勒坐佛,原是一个宏大蓝图的序章。而今,与它一门相连的东方佛都,正是这场跨越千年的“续写”——不是仿古的复制,而是文明的接续。

三江汇流处的水声从未停歇。岷江的温润、青衣江的清冽、大渡河的雄浑在此相拥,卷着千年的雾岚,日夜拍打着凌云山的丹霞崖壁。乐山大佛便坐落于此,七十一米的身躯与山岩浑然一体,面朝江水垂目而视——盛唐的凿刀在他肩上落下第一道刻痕时,江水正如今天这般奔涌;而今他守望的尘世里,一门之隔的东方佛都,便是他跨越千年的“嘉州遗梦”。

世人常将大佛视为盛唐的孤品,却不知海通法师当年挥锤时,心中所怀原是“佛佑嘉州”的宏愿。那尊弥勒坐佛只是序章,山腹中本当有千佛颔首,崖壁间本该有万佛朝宗,让佛法如三江流水,浸润这方水土的生灵。可惜岁月流转,盛唐气象渐远,古人未竟的蓝图便成了乐山大佛最深沉的一个梦,深深埋入凌云山的岩脉,与大佛的吐纳一同起伏。

直到东方佛都的崛起,这场沉睡千年的梦才在红砂岩的肌理中苏醒。他们不做拙劣的仿古,而是怀着对盛唐气韵的敬畏,走进山的本体——正如当年的工匠顺应江水的脾性,他们读懂了山石的纹路与灵魂。在万佛洞深处,释迦牟尼佛依岩而坐,三十三米的身躯与山腹完全融合,佛肩贴着岩层的皱褶,佛足嵌进基岩的走向,连衣纹的弧度都顺应着石质的天然韵律。以手触佛,指间所感是红砂岩粗砺的质地——与乐山大佛同出一脉,承载着嘉州千百年相同的风霜与天光。

最动人的是光影中的唱和。晨雾漫过凌云山,先拂过大佛的眉宇,再漫入东方佛都的洞窟。千佛崖上诸佛在熹微中渐次清晰,最小者不过拳头大小,眉眼间的慈悲却与不远处的大佛神韵相通——那不是形貌的摹写,而是对“垂目人间”那种精神气质的承续。正午阳光穿过万佛洞的天窗,在佛身投下光斑,竟与乐山大佛胸前天然水痕的位置暗合;暮色四合时,夕照为两处佛境镀上同一色的金晖,江水中倒映的佛影交融,已分不清哪一道来自盛唐,哪一道属于当代。

有老石匠说,凿刻时总能听见双重回响——一重来自手中的錾刀叩击岩石,另一重仿佛来自千年前盛唐工匠的锤音,两道声音在山腹中交织,宛若一场跨越时空的问答。诚然,东方佛都从不是对历史的简单复刻,而是一场文明的接续:盛唐匠人以佛镇水,守护一方安宁;当代匠人以摩崖石刻续梦,传承文化根脉。乐山大佛脚下,江水曾托起往来的商船,如今承载着游人的凝望;东方佛都阶前,石缝中萌生的青苔,与佛足边的绿意遥相呼应,共同见证着时光的流转。

夜色降临,三江的水声渐轻,佛都的灯火次第亮起。光从佛龛的缝隙间溢出,在岩壁上投下温润的光晕,佛影与山影重叠,又与江心月影交融。此时立于乐山大佛与东方佛都之间,方悟“嘉州遗梦”的真意:不是梦回盛唐,而是让盛唐的文脉在当代继续呼吸;不是重复古老的形制,而是让佛的慈悲与山的风骨,在三江汇流处生生不息。

乐山大佛与东方佛都,恰似一枚文明印章的两面,共同钤印在嘉州的山水长卷上——一面是盛唐的起笔,一面是当代的承接;一面是“山即是佛”的庄严,一面是“佛即是山”的厚重。

江风拂过,带着香火的暖意与岩石的微凉。大佛依旧垂目,东方佛都的众佛也静静伫立,他们一同凝望着三江汇流的远方,仿佛在无声诉说:这场跨越千年的约定,从未中断;这卷书写在嘉州山水间的文明之梦,仍在续写。(中视文旅)

编辑:文君

版权声明:凡标注来源为中国实践的文章、图片、视频等内容均为本网原创、作者来稿。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实践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来源:中国实践网”。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进行。

底部g1

登录

📱
请输入您的手机号码。
🗝️
频道合作

申请城市频道

欢迎申请开通城市频道,即享千万流量分享传递党的声音,展示党建成果。

了解详情

中实网——中国实践智库官方融媒矩阵主网站

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二号院

联系电话:

电子信箱:87960231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