勋章上的鎏金本应照亮奋斗之路,却有人将其化作遮阴伞,在功劳簿上筑起安乐窝。当“全国(省/市)劳模”证书成为社交场的VIP通行证,当“劳模工作室”铜牌变成申领经费的密钥,当技术能手沉迷于会议桌前的迎来送往,我们不得不敲响警钟:警惕躺平“啃劳模”现象啃噬荣誉的纯粹性,污染劳动精神的沃土。

荣誉的桂冠:是王冠还是镀金的枷锁?
大庆油田的钻井架上,王进喜“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号子声穿透半个世纪;青岛港的码头上,许振超的激光经纬仪始终对准海天交界处:“一个人可以没有文凭,但不能没有知识。”这些闪耀在共和国史册上的名字,用汗水诠释着劳模精神的真谛——荣誉不是终点的丰碑,而是新征程的起跑线。马克思“劳动创造人本身”的论断,至今仍在叩问:当勋章挂上衣襟,是选择深耕岗位的“永动机”,还是化身功名簿上的“睡美人”?
某大型民营制造企业青年劳模的蜕变堪称警示标本。这位技校出身的“技术新星”,曾在技能大赛中摘金夺银,以“农民工劳模”身份当选人大代表,却在掌声中偏离坐标:工作室常年铁锁锈迹斑斑,偶见的“成果”实为他人心血结晶;作为人大代表,鲜少深耕民生议题,却热衷在企业纠纷中“站台背书”,将代表证异化为商业博弈的筹码。这般“吃荣誉老本”的行径,恰似给劳模精神蒙尘,让“劳动光荣”的信仰在功利化侵蚀中摇摇欲坠。
若说青年劳模的蜕变是“初心迷失”,某特大型企业工会主席的操作则更显“功利赤裸”。这位女姓原为该企业创办人的秘书,履职工会主席近二十载却尸位素餐:既未为职工权益奔走发声,也无推动工会工作的创新实绩,日常仅以“维持现状”混日子,在企业员工中的口碑早已跌至谷底。可临近退休之年,她却凭借多年积累的个人人脉四处钻营,又借特大型企业在行业名气“加持”,最终竟获评全国劳动模范。其核心诉求并非彰显劳动价值,而是为退休后锁定劳模相关待遇“铺路”,将这份本该属于实干者的荣誉,异化为个人晚年生活的“保险箱”。
躺平“啃劳模”现象的三重蚀痕
价值星空在错位中黯淡。当年轻技工目睹劳模靠头衔跑项目、拉投资,当车间学徒看见先进工作者在酒局中谈合作、谋私利,“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便从铿锵誓言沦为空洞说教。某制造业基地调研显示,近三成青年工人认为“劳模称号不如人脉资源管用”,这种认知偏差如蚁穴溃堤,正瓦解产业升级的精神根基。
资源分配在失衡中倾斜。劳模创新基金被挪作社交经费,先进工作者补贴变成个人福利。某省审计报告披露:某“问题劳模”以工作室名义套取50万元科研资金用于个人形象包装,导致三个一线技改项目因资金干涸夭折。这些本应滋养创新的“源头活水”,在特权虹吸中沦为少数人的“私享泳池”,寒了实干者的心,伤了制度公平的魂。
精神图腾在异化中崩塌。从计划经济时代的“劳动神圣”具象,到市场经济下的创新标杆,劳模本应是生产力发展的领跑者。但当个别“啃劳模”者化身利益掮客,在司法调解中“刷存在感”,在商业谈判中“消费荣誉值”,其身份已从“价值创造者”异变为“蛋糕瓜分者”。这种角色错位如病毒扩散,正在消解公众对劳模群体的情感认同。
破局之道:让荣誉在动态中保鲜
制度设计要打破“终身制”误区。现行劳模管理“重评选轻考核”的积弊催生“躺平空间”——虽有对骗取荣誉等五种情形的“撤销利剑”,但对“消极履职”“荣誉滥用”等“软腐败”缺乏约束。浙江推行的“劳模年度述职制”堪称破题密钥:要求劳模在职工代表大会晒出“成绩单”,将技术创新、带徒成果、社会责任纳入考核,让“能者上、庸者下”成为常态,使勋章光芒与实干身影始终同频。
监督网络需编织“立体防护网”。建立跨部门联动机制,将劳模社会活动、经费使用纳入纪检监察与审计视野,防止“工作室”沦为“独立王国”。深圳试点的“创新工作室星级评定”颇具启示:不仅考核专利数量,还追踪成果转化效益,让挂名领功者无处遁形,倒逼劳模团队从“荣誉招牌”转型为“创新引擎”。
价值重构应注入时代基因。在工业4.0浪潮中,劳模精神需从“汗珠子摔八瓣”的苦干,升华为“大脑洞开新局”的智创。上海自贸区的“劳模数字工坊”,让工匠携5G技术走进直播间;雄安新区的“劳模创新联盟”,正将传统工匠精神融入智慧城市建设。这些实践昭示:唯有让劳模称号与创新能力共生、与时代需求共振,才能避免其沦为博物馆里的勋章。
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重思劳模精神的当代价值尤为迫切。勋章的分量,从来不在金属成色,而在它承载的使命——是照亮他人的火炬,就不该锁进荣誉陈列柜;是引领风尚的旗帜,就必须始终在奋斗前沿猎猎作响。当我们建立“能进能出、奖优汰劣”的动态机制,让每个劳模深知“荣誉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才能真正守护劳动精神的纯粹性,让“劳动最光荣”的时代强音,永远回荡在实干兴邦的征途。
毕竟,任何时代的精神丰碑,都不该滋养“躺在功劳簿上啃老”的惰性;任何闪耀的荣誉称号,都必须与持续的创造共生。这既是对劳模群体的刚性保护,更是对全社会劳动信仰的根本守护——让每一枚勋章都成为新征程的起点,而非倦怠者的终点站。
(作者:贺道良,富士康科技集团)
专题统筹:楚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