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的吕梁山区比往年要热一些,最近鹏飞集团两天接待3场别开生面的高级别调研,更让地处吕梁山区的孝义市添了几分热度。
7 月 18 日至 19 日,短短 48 小时内,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过勇率队的调研组、中国工程院院士丁文江领衔的专家团、中国灾害防御协会会长郑国光带领的考察组先后走进山西孝义市,将目光聚焦于当地民营企业鹏飞集团。这座四线城市的本土企业,为何能吸引如此密集的部级机构关注?在能源革命与 "双碳" 战略的时代命题下,鹏飞集团的氢能产业实践,正勾勒出资源型地区转型的新路径。
全产业链布局:从焦炉煤气到氢能重卡的跨越
在鹏湾氢港氢能产业园的中控室里,实时数据流清晰显示着这条全国领先的氢能产业链全貌:焦炉煤气净化车间每小时产出 2 万立方米高纯度氢气,通过管道输送至四合一综合能源站,经压缩后注入氢能重卡储气瓶 —— 这套看似顺畅的流程,实则是鹏飞集团十年产业转型的结晶。
"我们的氢源成本能做到每公斤低于 20 元,比行业平均水平低 30%。" 鹏飞集团董事局主席郑鹏的话语里藏着关键密码。作为传统焦化企业,鹏飞集团创造性地将炼钢副产品焦炉煤气转化为制氢原料,仅这一环节就降低了 40% 的氢源成本。在此基础上,企业同步推进余热发电制氢与绿电解制氢技术,形成多元互补的制氢体系,计划 2025 年实现 10 万吨 / 年的产能规模。
这种成本优势正在转化为商业竞争力。在吕梁至天津的物流线路上,200 辆鹏飞氢能重卡每天往返穿梭,每百公里能耗成本比柴油车降低 40%。更值得关注的是,企业构建的 "气 — 站 — 运 — 车 — 用" 全链条已覆盖 12 类交通工具,从氢能共享单车到市政通勤客车,氢能应用场景在孝义市实现了生活化渗透。清华大学调研组在实地考察后评价:"这里不是实验室里的概念,而是真刀真枪的产业实践。"
产学研协同:顶尖智慧与产业土壤的化学反应
清华大学与鹏飞集团的合作意向书,在调研现场就明确了三大方向:焦化产业绿色升级、产学研创新平台建设、人才联合培养。这种 "不是简单技术合作,而是战略协同" 的模式,直指氢能产业发展的核心瓶颈。
"高校的基础研究优势需要产业实践的土壤。" 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过勇的话点出合作本质。在氢能燃料电池领域,鹏飞集团已建成国内首条全自动电堆生产线,而清华大学在催化剂材料领域的专利技术,正需要这样的产业化载体;在固态储氢技术上,双方计划共建中试基地,将实验室成果转化为可商业化的储运装备。
这种协同效应在氢能重卡领域尤为显著。19 日上午,中国工程院院士丁文江在智创汽车制造产业园试驾鹏飞氢能重卡后,当即提出三项技术攻坚建议:"要聚焦燃料电池耐久性提升,突破 - 30℃冷启动技术,优化车载储氢系统重量配比。" 作为轻合金材料专家,丁文江团队研发的碳纤维储氢瓶材料,有望使储氢罐重量降低 25%,这正是鹏飞重卡走向市场化的关键突破点。
据了解,鹏飞集团已与上海交大氢科学中心达成 "双氢" 战略合作,双方将在氢燃料发动机、氢冶金技术等领域共建联合实验室。这种 "企业出题、高校解题、市场验题" 的模式,正在加速氢能技术从实验室到产业界的跃迁。
资源型城市转型:政府与市场的同频共振
孝义市市长郭清智的办公桌上,摆放着两份特殊的 "成绩单":传统焦化产业通过智能改造能耗降低 22%,铝镁新材料在国产大飞机项目中实现配套。这两组数据背后,是当地 "一区一镇一链" 发展模式的实践成果 —— 而鹏飞集团正是这种模式的核心载体。
在孝义经济技术开发区,全国首个焦化行业 "5G + 云化 PLC" 智能工厂里,5000 个传感器实时监控着每个生产环节,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实现全流程优化。这种改造不仅让吨焦成本下降 150 元,更重要的是为氢能产业提供了稳定的原料保障。"我们把焦炉煤气中的氢元素 ' 吃干榨净 ',每吨焦炭衍生的氢能附加值超过 300 元。" 郑鹏的话道出资源循环利用的经济逻辑。
政府的精准施策为产业升级铺路。当地不仅出台氢能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制氢补贴、加氢站建设等支持政策,更前瞻性布局氢能装备制造基地,预计年内投产后可实现燃料电池电堆、氢气压缩机等核心设备本地化生产。这种 "市场主导、政府引导" 的模式,让孝义在资源型城市转型中走在前列,高端产品占比达 35%;氢能产业形成千亿级生态,带动就业超 2 万人。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会长郑国光在考察智慧矿山系统时,特别关注这种转型中的安全平衡。"在鹏飞的智能调度中心,我们看到了瓦斯浓度与氢能储运的联动监控,这种风险防控模式值得推广。" 据介绍,企业已建成覆盖 "采 — 炼 — 运" 全链条的安全监测系统,通过数智机器人巡检替代人工,将重大安全隐患排查效率提升 80%。这种 "安全为基、创新为要" 的发展理念,正是资源型企业转型的生存密码。
从山西样本到全国示范:氢能革命的吕梁路径
当氢能重卡从吕梁山区驶向天津港,这条全长 600 公里的零碳运输线,不仅运送着货物,更承载着资源型地区转型的希望。在清华大学调研组的评估报告中,孝义模式被定义为 "具有全国推广价值的氢能产业化解决方案"—— 其核心在于破解了三大难题:氢源成本过高、应用场景不足、技术转化滞后。
鹏飞集团的实践给出了答案:通过焦炉煤气制氢降低原料成本,依托重卡物流创造应用场景,借助产学研合作突破技术瓶颈。这种 "点 — 线 — 面" 的突破路径,让氢能从概念走向产业。目前,企业已投运 200 辆氢能重卡,规划中的吕梁 — 雄安、吕梁 — 西安线路将形成全国性氢能物流网络。
更深远的意义在于,这种模式为 "双碳" 目标实现提供了可行路径。据测算,鹏飞集团每年通过氢能替代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120 万吨,相当于种植 6.7 万公顷森林。随着 10 万吨级绿电解制氢项目的推进,这一数字将在 2025 年翻番。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的分析显示,若全国同类焦化企业推广该模式,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 1.2 亿吨。
两天三波重量级机构调研的热度背后,是对一种新型发展逻辑的认可:在能源革命的赛道上,民营企业完全可以成为创新主角;在资源型地区转型中,传统产业能够通过绿色升级焕发新生。当鹏飞集团的氢能重卡奔驰在晋津大地上,这条蜿蜒的运输线正在书写一个答案 —— 四线城市的民企,同样能站上全球氢能产业的竞技台。(中国周刊 秦前松)
编辑:楚予